棉花匠、毛毛匠、毡匠、口袋匠

(二)棉花匠、毛毛匠、毡匠、口袋匠

西北沙漠内流河流域区域地势平坦、气候干燥,农业和畜牧业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方式。在传统农村生活中,这里的棉纺生产、毛织生产和皮革工艺都各占据重要地位,是典型的农业和畜牧的交融发展地区。历史上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解决了世代穿衣铺盖问题。棉花采摘后,从去籽开始到弹疏、滚棉条(滚捻子)、纺线、拐线、浆线等需要十几道工序,织布之前的棉花去籽弹疏,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工作量重,而且需用场地也大,是一个专门的行当,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叫棉花匠。棉花匠有一个很长的弓,弓上绷紧一根较粗的牛筋弦,通过一木槌拨动弓弦,振动弹疏采摘来的生棉花,并去籽。之后棉花就成为纺纱织布、填装棉袄的半成品了。织布工艺虽然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工艺,但在传统社会中的普及性很强,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西北沙漠地区冬季寒冷、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粗狂的生产活动对毛织品和皮制品要求较多。毛毛匠是畜牧地区的重要职业,毛的产量相对棉花较小,主要用来做毛织品,使用量较少。毛毛匠也要通过拨弓疏毛,不过毛毛匠的弓弹力更大。疏好的毛,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擀毡,另一个用来织褐子(毛单子)或毛口袋。所以擀毡的毛毛匠也叫毡匠,纺褐子和口袋的匠人就叫褐子匠或口袋匠。

毡匠擀毡如同擀面,牛毛、羊毛等都有“日晒疏松,遇水紧缩”的特性。将疏松的牛毛通过水洗、脚蹬、上下来回滚擀使其揉粘接在一起,所以西北人将擀毡也叫洗毡。利用毛的穿插粘结特性,可以将牛毛、羊毛等做成各种毛毡制品,如各类铺垫毡、毛靴、毡房等。牛毛毡帐房雨雪不侵、冬暖夏凉,由于适宜搬迁且经久耐用而成为牧区人们的最爱。北方农民过去都是睡土炕,春秋季节冷暖过度,土炕容易返潮。毛毡不仅可以隔潮、防潮,还冬暖夏凉。所以,乡下人只要土炕上能铺满毛毡就一切问题解决了。

擀毡前,先把羊毛中的杂草等清理干净,接着是弹毛。弹毛时羊毛的丝絮会在弓弦的振动中疏松飘起,并不断地飘落在竹帘上。羊毛集落到相应的厚度时,就用一种圆形的楦木将羊毛旋转压紧实,竹帘和羊毛一起卷紧,进入下一步洗毡程序。不同大小的毡对羊毛的总重量有要求,若要擀满炕毡,竹帘尺寸就和炕的大小一样,若是单人毡则竹帘符合单人要求大小,所以毡匠每到一村都带有多种擀毡竹帘。擀毡时,先在炕沿上铺一块大木板,将卷紧的羊毛竹帘卷中间穿一毛绳,毡匠双手拉着毛绳,双脚蹬着的竹帘子,一放一拉,一蹬一松,手脚密切配合,将竹帘卷下上下滚动。滚动过程中,不断向毡帘卷上浇水,浇上去的水又不断被挤压出来,流下去,就像滚筒洗衣机洗衣服,这样反复滚擀,不但将蓬松的羊毛逐渐压实在一起,而且毛毡也越洗越白,难怪人们把擀毡叫洗毡。

在西北与毛制品相关的另一种手艺人就是口袋匠或褐子匠。以牲畜驮运是主要的传统运输方式,口袋几乎是西北农村家户必不可少的重要家当。毛口袋耐磨牢固、透气性好,贮存或驮运粮食不发霉、防挤压,尤其是以骆驼作为驮运食盐、粮食买卖的传统小农贩们更青睐毛口袋。褐子如同毛毡,在野外露宿,铺在地上睡觉有防潮、防虫作用。织褐子或织口袋,工艺较棉纺织简单,但由于比较费力,一般都是青壮年男人承担。褐子口袋纺织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为弹毛、纺毛线(或捻毛线)、织毛布。弹毛时铺一大布单子,两个人相错而坐,将牛(羊)毛铺在布单上,用木棍弹打毛,再用弹毛弓将毛弹蓬松,卷成圆柱毛团,就像纺线的棉条。再将弹好的毛团条放到纺车上,一边摇转纺车,一边不断撕拉毛团,慢慢捻成均匀纤细的毛线。最后,将纺好的毛线用纡子和剁刀在织褐机上织成褐单,缝成毛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