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演艺术
西北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当地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如社火、戏剧、说唱等,表演内容有直接以当地风俗故事为内容的,也有中国传统历史剧目或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神话等,但都以当地方言和腔调演唱和表演。
1.西北唱腔
秦剧是中国西北相当古老的剧种,它起于西周,那时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所以称其为“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并且在西北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是中国其他剧种的鼻祖。秦腔唱腔高亢激越、嗓门宽大,仿佛西北地域地貌的粗犷与豪放。所以有人说,西北人高兴的时候,“吼”上一曲,吼声惊醒四野,荡气回肠;悲伤的时候,“吼”上一曲,悲愤的吼声苍凉悲戚,低沉婉转。所以,秦腔的“唱”不叫唱,而叫“吼”。同样华阴老腔、陕北民歌、信天游、打夯歌、回族花儿等曲艺形式都是以刚直高亢、豪迈磅礴著称。
其实,西北唱腔的这些特点,是陕甘地貌特征和地域性审美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陕北歌王阿宝、王向荣等被称作中国西部的原生态歌手,他们的腔调代表了“信天游”高亢激昂的基本特征。据说王向荣的嗓音就是在特定的黄土沟谷中练就出来的,也是在那种黄土山坡上才使他们绽放歌喉,寻找山谷中回音共鸣的感觉,能将陕北民歌的苍凉高亢、淳朴憨厚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饱含地域乡土气息的演唱风格征服了观众,使他们大胆地唱出了陕北情调,走向全国。
2.信天游
信天游有诗歌、说唱艺术的特点,歌词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式,而且上下句常常变文体,在文学修辞上主要用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修辞手法,《诗经》的风格最早可要溯源到古华夏族的西周人(姬姓部族)时代,他们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陕甘渭河一带,在数千年的原始农耕文化中形成了本土诗歌特色。到西周时期已成为富于地方特色的审美格式,这对后来西北的信天游、“花儿”等都有很大影响,是三黄地区的说唱艺术的源头。从美学通用规律看,《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和造型艺术中的意象设计是一致的。
赋是铺陈、排比,类似于造型设计中将相关单元元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和近似规律的排列组合,统一中求变化,三个以上的单元组合才有排比和韵律的美感。
比兴是类比兴起,即以他物比拟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如陕北民歌中唱道:“大白(的那个)兔(来)红耳(的那个)朵,想谁(的那个)也不像想哥哥。”在产品创意设计、建筑造型设计中也常常将他物的形态、结构给予一个新的功能、用途,再进行系统造型变化设计,表达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文化创意设计、仿生设计、产品语意设计等),这就是取象类比法,也可放入现代设计符号学原理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研究范畴。要说这种方法的精髓和源头都在中国传统意象造物智慧中。
艺术是相同的,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意象思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先民的形象思维,周礼中的比兴审美观念要源自上古时期《易经》中的取象类比思想,这是“周礼”、“儒家美学”的根基。后来与《诗经》《楚辞》等为代表的中华先秦艺术形式共同融合发展成独具中华特色的意象创造思维,表现在音乐、舞蹈、诗歌、文学、造字、书画、器物、建筑、园林等方方面面。
西周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从饮食、起居、祭祀、丧葬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礼”的范畴。在行为、制度、思想上缔造了儒家思想大一统体系。浪漫主义比兴手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通用美学规律,在艺术审美上也形成了独特的比兴特色,最终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特质。
3.黄土山谷中的鼓
鼓是上古时期就已有的打击乐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出土了大量大的原始陶鼓,有素陶鼓,也有彩陶鼓。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尚书·益稷》中讲“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形象跳图腾之舞,《周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西北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鼓膜是制鼓的关键材料,原始鼓其实就是将绷紧的兽皮套在陶器的罐口而成的,通过一般的情境分析和逻辑推理,都可以粗略推导出原始鼓的发明过程。原始社会先民以渔猎或饲养为生,以兽皮制衣。兽皮的原始加工是先民最频繁的活动之一,试想捕猎和饲养的动物中,牛、羊、鹿等动物的皮是容易被剥下来的,是用于缝制衣服的材料;绷紧晒干的兽皮,或蒙在陶罐上是很自然的事,通过不经意的敲击等情节就会诱发鼓的制作。原始先民由于对猛兽的畏惧、对部落冲突的威慑、对自然敬畏,发明和使用“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国原始鼓文化可能发端于西北黄土高原,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受木材加工工艺局限的情况下,鼓框用陶制作是最为合理的,无论是空心桶形制作、喇叭口、鼓膜挂刺制作、鼓耳制作等,制陶工艺都会轻易实现,且陶材的音响震动效果较好。而在仰韶及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中上游的原始农牧业相对其他地区较为发达,牛、羊等是主要的饲养对象,再加上西北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山谷回音响亮,就产生了鼓特有的音响心理效应。传说黄帝以兽皮制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又说黄帝用鼓助阵造势取胜,“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表明黄帝部族善于使用战鼓,黄帝很可能就是鼓的发明者,这一说与黄帝出生在天水清水境内也相符合。《山海经·西山经》中讲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天水有一古山名为“崦嵫”,按《西山经》中地域位置的描述—“崦嵫西北又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据此类推,该叫鼓的人应当就在现今天水、定西及其周边黄土高原一带。所以黄河上游的鼓文化应当起源很早。而大地湾后期和马家窑文化恰恰以屡次出土陶鼓而出名,尤其是马家窑彩陶鼓,形态结构与功能完美结合,适于随身运动中使用。
与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相比,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出土的陶鼓,做工精细,设计合理,形制有别,大小不同,而且在马家窑文化的各个类型中都有鼓的出现,这也说明史前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对鼓的制作和使用已很普遍。此外,黄河上游的史前考古中巫事文化非常普遍,在巫事盛行时期,巫觋以舞弄术,鼓为舞的主要起兴工具,也促使了鼓文化的发展。
到后来的秦、汉时期,腰鼓这种文化形式逐渐在西北发展起来,马背上的民族强悍善战,又盛产优质皮鼓膜。在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争霸冲突中,少数民族士兵腰系战鼓,两军对阵常击鼓助威。后来腰鼓渐渐从军事用途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出土了两块腰鼓画像砖,经文物考古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面目清晰,造型美观,形颜动作,惟妙惟肖。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解放后安塞腰鼓的精湛演出遍及中华大地。
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最初盛行于陕北,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图4-41)。
图4-41 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