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设计活动源自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联想、灵感等是设计中最常用的创造性思维。然而,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对同一主题的联想的内容或审美形式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阅历将成为其设计的信息来源,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会形成相应的认知心理(地域心理),这种心理无论对设计者的灵感还是使用者的认知都有影响。
我们的世界是由心物构成的,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主客观混合环境。在心理学家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中,心理因素都被注入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了主体的作用。从其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看,把社会生活环境描述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进取性,特别是主体对其所在的、认知的对象空间(客观环境)的适应性改造。
虽然我们在设计学中一再强调设计不是艺术,设计要表达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情感,但地域文化心理对人们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对于具有特定地域生活经历的设计师不可能将其完全忘记。有时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地域审美心理,产生了独特的创意构思。所以,生活在某地的设计师应尽可能地挖掘和体验自己的生活感受。纯正的地方特色的设计产品也是最能作为跨区域销售推广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工艺品和实用品。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上人们的猎奇心理,特色文化性消费在消费心理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城市青年和一些有文化品位的富人在消费心理上寻求文化反差,更偏爱一些民间的、自然的和个性的东西。相信在未来不久,地域性设计将是人类造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注释】
[1]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杨春英.本土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J].东方教育,2013(1):68,70.
[4]余伟,郑刚.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7.
[6]这里所谈的“物”是一个广义的环境概念,可定义为某一地域的自然风貌、人工物质环境(包括本地特色建筑物、器具、遗物、其他视觉甚至听觉能感受到的物质现象等)。
[7]栾芳.审美“物化”的三重境界浅说[J].东岳论丛,2008,29(1):93-97.
[8]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4-56.
[9]唐士其.全球化与地域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8.
[11]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7.
[1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集[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6-317.
[13]杨朗天.王凤仪言行录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7.
[14]维柯.新科学: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00.
[15]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02.
[16]BRAUDEL F.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M].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UK),1994:9-10.也见: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26.
[17]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18]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潘光旦,胡寿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8,124,189.
[19]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李并成,张力仁.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2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6.
[22]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23]张岚.跨文化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