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铜峡地域意象的酒具礼品系列设计(图6-71)
取象(象和原象):青铜峡的地名和地理历史特征及地方土特产是青铜峡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主要取象来源。在进行基础性系统分析后,可归纳出的设计原象元素主要有青铜器、西夏酒器等。无酒不成礼,在中国古代,最具文化特征的酒器是青铜器,青铜酒器的造型和纹样为本设计方案的重要取象来源,本方案以青铜觚、青铜豆作为造型取象,以饕餮纹作为纹样取象,此外,西夏酒器中的扁壶造型及其纹样也是重要的原象元素来源。因青铜峡地处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区,葡萄酒具有较强的旅游商品属性,这里以葡萄酒器设计作为功能取象元素,如红酒杯、醒酒器、温酒器等。
映射:①形态的相似性,青铜器作为酒器本身就有盛装酒液、举杯饮酒的功能,特别是古代的饮酒器—觚与现代的高脚杯都为中间柄部细长,两端的杯腹和杯脚粗大的造型;而青铜豆是流行于东周时期的一种礼器,类似于高足盘,盘上有盖,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从外部形态及内容空间看,与红酒醒酒器的醒酒功能要求相一致,若灌入少量红酒,即可形成大表面的空气氧化层,另外,之所以选用一种龙纹青铜豆,是因为与青铜峡的黄河文化(龙文化)地域属性相关。
②意念上的相关性,在中国古代,西北边塞地区的葡萄酒,由于王维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使边塞地区的葡萄酒与征战、豪迈等情怀分不开,这与西方酒文化中的温馨、浪漫的“酒红”情调完全不同。而塞上的粗犷苍茫、青铜器的庄重豪迈也是青铜峡能让外地人认同的地域意象。
③中文同音相关,青铜峡虽不是古老青铜器的发掘地,但却与“青铜”文化同音相关,与中国古老的“黄河”文化意念相关,我国黄河流域正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和辉煌之地。
拓扑变化:我们通常所体验的红酒文化主要是西方酒文化,酒杯和酒瓶最多的是波尔多和勃艮第两种类型。遗憾的是酒文化悠长深厚的中国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红酒酒器。本创意在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红酒器具,取象中国传统青铜酒器造型元素是该创意设计的重要切入点,但如何将映射后的象与原象有创意地融合在一起,使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并被消费者接受,是造型设计和形态拓扑变化的关键问题。
本方案中所有器皿材料全部采用玻璃,符合红酒器皿的大基调,毕竟酒品的色泽视觉效果是红酒的重要卖点之一。根据饮酒、醒酒、温酒的功能和礼仪等,在其使用方式、所选青铜器、西夏扁壶的器形纹样等全方位互为融合创新,又保持各自基本特征,是拓扑变化设计。
本方案提取一些特征纹样和造型特征,做简化变化,与现代玻璃工艺相结合。玻璃喷砂工艺的使用简化了传统青铜器中的凹凸纹样变化方法,但不失青铜饕餮纹的表现,特别是贺兰觚采用双曲面回转体,基本造型特征与古代饮酒器—青铜觚一致,即上下都为喇叭口造型,中间收腰。贺兰觚采用双曲面造型符合现代青年人的小蛮腰审美心理,且上下都可作为饮酒杯口或放置杯脚,即杯口和杯脚可以相互倒置转换,富有现代创意效果,玻璃酒杯的外表面采用电脑磨砂雕刻工艺的饕餮纹,亮光面和亚光面形成图底对比的正负形构成效果。
图6-71 基于青铜峡地域意象的酒具礼品系列设计
另外,在设计的系列化方面,青铜觚、青铜豆都为上部肚腹饱满造型,中部茎柄较细,足底为空心圈足,这样觚和豆与现代红酒器皿在造型和功能上具有相关性,不但利于原象造型和象功能之间相互顺应转化,减少形式和功能的矛盾冲突,又容易找到成套用品在结构、形态上的系列化特征,使拓扑造型设计向秩序化、规律性发展。该作品曾获得2017年宁夏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