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地域性设计”研究图书在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中较多,但在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领域,地域性设计研究论著很少见。我国设计学发展较晚,一级学科设计学是在2011年才被国家正式确立,随着国家生态建设、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等政策推进,设计学领域的地域性设计方法理论需要亟待构建。基于此背景,撰写出版拙作。

本书分上下两篇,以体用关系形成框架。其中,上篇包括一至四章,主要论证了地域性设计的依据—自然和社会的环境适应规律。这是支撑地域性设计思想的哲学基石。上篇从文化的环境适应论、生物的环境决定论、地域心理学、事物时空连续性等普遍规律切入,以西北黄河中上游地段的黄土高原、沙漠绿洲地区(本书称为三黄地区)地域特征为依据,对该地域的传统文化做了较为详细的特性分析,论证了传统农耕文化是特定地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特质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造物观念,解读、归纳、提炼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尊重自然、顺应环境的设计思想。

论证结构搭建是上篇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第四章承担了西北三黄地区从史前到现代的传统文化的地域适应机制的论述,既要在该地域范围中梳理出地域适应的同一性,又要比较出沙漠戈壁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差异性,时空跨度大,内容繁杂。在衣、食、住、行、农耕生产、民间艺术的地域论述中重点论述了两个地区的同一性,并以黄土高原为主;在第四章第五节河西沙漠地区生活方式研究中主要以沙漠地区各种传统匠人的材料、工艺等的特殊性为主,突出了地域差异。

下篇是基于上篇基础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论证了地域性设计的方法—基于地域文化、自然和经济的适应性设计思想和方法,包括第五至七章内容。该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和设计案例,发展性地提取了中国传统“尚象类比”“境生象外”“道法自然”与“因地、因物、因时制宜”等方法论,结合当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和乡村振兴、设计扶贫等政策中的思想内容,论述了地域性设计的两个重要切入点,这就是基于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和基于地域自然特征的生态创新设计。从地域性设计的应用价值来讲,下篇还应包括基于地域经济特征的设计研究和地域性设计教育研究等内容,地域性设计活动一定要与地域性设计教育密切融合。希望在修订本时加进去,使地域性设计理论体系更完整。

本书选题较大,内容繁多,限于著者水平有限,在很多方面的论述还谈不上系统性和科学性。当初只是念于对地域性设计的生态性、文化性、区域性发展价值的执着,希望通过对地域性设计的概念、思想、研究内容、切入点和方法等做初步梳理和论及,以引起业学界的关注。

感谢多年来和我一起进行地域性设计研究的老师和同学们,书中采用了许多本人所指导的兰州理工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各届本科生的作品,有些图片由于版面太小不能显示作者的清晰姓名请多多包涵。我的研究生王泽勇、詹谟萱、李挚旻等对本书的插图绘制做了许多辛苦的工作,在此深表感谢!书中还采用了一些网络图片,由于无法与作者一一取得联系,请多多谅解!也向被本书直接征引和参考过的相关文献和图片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没有这些珍贵的资料,我们的编写工作很难行进!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肯定,才使我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在此深表感谢!

赵得成

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