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载体的映射
象和数是周易的两大支柱,数是对象存在和变化方式的描述。有意思的是有些爱好绘画的数学家或爱好数学的画家已经意识到,在数学和绘画看似不相关的学科之间其实可以存在许多描述和被描述的关系。数学家梁进对绘画作品和绘画对象所对应的实物之间的关系做了较深入研究,他将数学上的映射概念与郑板桥“胸有成竹”的创作原理做了相似性比较。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不拘泥于描绘对象的真实形态,强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趣,讲究“以形写神”,一直追求“神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郑板桥曾说:“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稍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趣在法之外者,化机也,独画之乎哉。构思时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24]郑板桥的眼中之竹是客观外在的园中之竹,是创作的素材,是原象;胸中之竹是经过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改造,对原符号的凝练,是意象变化的过程;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好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凝定表达,即心中意象的再现,是象。郑板桥的创作中存在三个空间,即客观空间、主观空间和图形空间。其实郑板桥的艺术理念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映射。他指出了这三个空间中对象(竹)之不同,并通过这些对象在这三个空间中的关系(函数),建立起这些对象的联系(映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有定则(基本原理、主要矛盾、对象特征),有化机(形式变换、作者兴趣、可能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思想高度重合,眼中之竹是客观实体,心中之竹是抽象概念,手中之竹是自建模型。
艺术创作与设计创意的基本原理相同,只不过绘画在意象酝酿中主要抒发自身情感和考虑笔法问题,而设计在立象中还要考虑工艺和市场等因素。郑板桥的画竹理念和中国古代的“象生”学说及现代数学中“映射”概念是完全相通的。可以将我国传统“象生”思想和现代数学中的映射原理相结合,探索形成一种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关于“象生”前面已有论述,虽然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有“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论述,但这里的“物生而后有象”很好理解,是指物体产生后才有了它的形象,符合一般逻辑思维,但这和老子和周易中所讲的“象生造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周易》中的“象生开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生事物产生之前,必有与之相关的迹象或初象涌动,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先有天象,才有地形,春季到了,天气转暖,地上才会长出嫩芽,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二是造物时的取象,属于人类思维意识领域,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象是原本的模范,物是仿效模范形成的意象模型,只是模型中融入了人性智慧和情感的东西。所以“象生”造物的基本方法是取象类比。胡适曾说过:“易的道理只是一个象效的作用,先有一种法象,然后有仿效这法象而成的物类。”凡象效之事,与所仿效的原本,都称作“象”,象是仿本,物是原本。到了后来把所仿效的原本称作象,如画工画虎,参照的模型虎叫“象”(亦称法象),便是把原本也称作“象”了。[25]胡适的评论导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创设计方法,这就是设计原符号和符号载体的意象映射。文创设计就是在文化符号(原符号)和新载体(新功用)之间建立形态、结构、功用、读音、意义等方面的意象关联性,设计原符号可称为“原象”,符号载体可称为“象”,一个好的创意设计首先要在“象”和“原象”之间建立巧妙的映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