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分析设计方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设计师对物品、产品的新认知无不贯穿着哲学上对物质存在方式的新思索。20世纪初,西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发生了巨大变化,创立于20世纪初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理论大大改变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的传统观念。人们发现整个世界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演化先于存在,确定性的观念完全被超越了。所以无论是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还是波尔的“互补原理”;无论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还是扎德的“模糊数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确定性的观念。
数学和自然科学观念上的变化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对各学科方法论再认识、再构建,在设计方法学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人性”产品,使产品设计越来越具有各种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设计师单凭个人感觉和技术知识很难满足用户需求,需要进行人性化的描述和用户体验及互动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面向技术问题的产品设计方法产生了很大冲击。能运用数学模型所解决的问题仍然是相对简单、良性的问题。但有关情感需求问题、意象思维问题、灵感思维问题等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变量因子太多,而且规律性弱、随机性很强,某一因素的确定导致另一因素已处于其他层面。正如经典引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冲突,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角动量、动能、自旋方向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以叠加态出现,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如果要更准确地测量质点的位置,那么测得的动量就更不准确。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传统的科学方法对问题的求解是以准确性为目的,而设计问题其实是一些“不良结构问题”,即设计问题的求解不可能是一个迭代优化的最佳解,不能用囊括全部价值的有效函数和公式计算。[1]现代设计研究中,“不良结构问题”会越来越多,所谓的“不良结构问题”是指不可能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实际问题,许多设计因素的离散程度很大,只能根据具体情境(很多文献中也写作情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问题解决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的,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讲,设计其实是一个“情景驱动”的过程,设计目标会随设计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映射过程有助于新设计目标的发现,而新设计目标又会引起设计发生改变。所以设计过程得到的通常不是一个“最优解”,而是一个相对“满意解”。
受哲学变革和实际设计问题的需要,创新、创意设计方法学研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基于设计实施的方法学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基于符号学及数理统计的产品语义学和感性工学;基于概念设计结构优化求解方法的公理化设计和FBS模型等;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理论;基于人工科学的事理学;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信息加工模型法;基于评价与决策的遗传算法和模糊算法;基于虚拟情境联想的情境分析设计及体验性设计方法等。在环境设计中,情境式设计和体验式设计密不可分,人与环境的关系除了生态关系外,传统文化中更加强调情感关系,情感关系属于美学范畴,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中讲到: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心理需求,美国规划师斯塔克曾说,在景观设计中,我们所设计的其实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2]所谓“境生象外”是观者在场所中出现的思想共鸣和新意境,这种人与物的现象具有特殊的设计学价值,它既可作为研究内容,也可作为研究方法。因此,无论是情境设计还是体验设计,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存在两类研究视角:一是将情境体验作为设计的内容和对象,研究现实作品如何满足体验者的心理需求;二是将情境体验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研究如何为设计者提供一种以环境、事理为原型的可联想、可发散的设计方法,重在因素之间的组合分析。下面主要以方法为主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