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格调查法
2025年09月26日
(一)风格调查法
该方法是将语意差异法与造型语法、图像学、艺术史的风格分析方法结合后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其目的在于分析既有的产品(特别是历史上的产品,如古董桌椅)在人们心目中可接受的意象,该意象则称为此“物”的原型,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原符号概念,进而将其作为设计师进行创作变化的依据和参考。
如果所测试的是某地域传统文化下的物品,那么所找出的元件与原型,基本上可以称为该地域范围对该物的指称,这也正是该“物”的文化造型符码系统(元件与元件结合关系)。这些做法与流程都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尽管各有不同,但基本都考虑到了使用者在认知产品时的主体性、符码和地脉因素的重要性,并据此设问以寻求解决途径。国内最早实践这种方法的是江南大学的刘观庆教授,他结合教学改革做过多次尝试,探索语意主体在语意认知中可能存在的一致或分歧,并取得明显效果。风格调查法的核心是,调查确认人们对产品造型特征的认知情况,该产品应该采用什么原符号,将调查结果作为产品语意设计的参考,在产品语意设计中将它作为情境分析设计的重要一环来执行。其基本做法有两种:一是先设计再调查,即在情境分析和语意设定后,依据象征意义将原符号变化为设计符号意象,为了提高语意传达的满意度,还可进行多次测试和“编码修改”。二是先调查再设计,即在情境分析的基础上,调查现有同类产品中人们对各类风格的认知情况,将调查结果作为产品语意的参考进行意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