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纳鞋

(二)纳鞋

对于西北地区的庄稼人来说鞋子是最重要的穿戴用品,也最容易磨损,鞋子其实是庄稼人的一种重要劳动工具。许多生产动作靠鞋子与农具的配合作业完成,对鞋子功能有苛刻要求,尤其是鞋底的质量。

纳鞋是过去农家妇女最重要、也最累的活。传统纳鞋底是做手工布鞋的最重要工序,鞋子结实与否首先要看鞋底做得好不好。棉布填千层,麻线扎千针。形象地描述了纳鞋底的工艺及农家妇女付出的辛劳。纳鞋底之前需要先打夹子,就是把棉布一层一层用糨糊粘在一块平板上,需粘四五层,粘好在太阳底下晒干后,从板上揭下来。一只鞋底的厚度需要四五层夹子。接下来将事先剪好的纸样(鞋样)粘贴在其上,沿着纸样的形状剪制鞋底。最后将剪好的鞋底用白布包底、白布斜条沿边,就可以纳鞋底了。

纳制鞋底时要戴手套或洗手,以保持鞋底干净整洁,走线交叉穿插、排线长度和间隙一致,不可走样,线迹、针脚排列整齐,不能有扭曲现象,横竖间隔均匀。纳鞋底时,用力要适当,不但手上要有劲,牙齿也要用劲。纳鞋底的顺序:先用锥子在鞋底上扎出孔,再用大针穿引麻绳沿着锥子扎出的孔洞穿出,一手抓紧鞋底,一手攥紧麻绳使劲将绳拉紧,接着用牙齿咬紧麻绳再将其拉到死点,使针脚半陷入面部状态。排线的顺序:先在边上沿轮廓纳上两圈,从中间开始一行行错落开针脚,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要纳得密些,足弓部位则稀一些。一双鞋底纳完后,还需要将纳好的鞋底放在石头上拿锤子砸几下,这样使麻绳受力均匀且可以软化鞋底,成鞋后穿着舒适。

西北庄稼人对鞋底的功能和质量要求很高,用麻绳纳出的鞋底经久耐用,符合旱地农耕要求,无论是新鞋还是旧鞋都有非常好的使用功能。刚做好的新鞋,鞋底内外都是密密麻麻排列的针脚,由于麻绳比一般的线要粗,所以在鞋底下面形成许多小凸起,有极好的防滑功能,无论是踩铁锨,还是拉推车都很给力。其中传统农耕作业铲土挖土全靠铁锨,尤其是用铁锨翻地,不但将铁锨两侧的耳朵磨地锃光发亮,很多状态下干脆把踩耳磨没了,这全靠一双双鞋底的功夫,而用麻绳纳出的鞋底既结实柔软,又防滑,当然也会把鞋底磨开洞。

麻绳纳的鞋底即便是鞋子穿旧了,仍然有非常好的结构及功能。首先当鞋底下面的许多小凸起磨平后,便形成了一个个犹如“铆钉”的结构。两个针孔之间的麻绳磨断后,端头在针孔外围被挤压成“铆钉头”,使鞋底仍然很结实,仍有一定的防滑功效。其次,农作环境中,很多情况下会鞋底会遇潮、渗湿,这时麻绳会有一定的膨胀,使鞋底更结实,加倍防滑(图4-28)。

图4-28 传统纳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