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黄土、黄河、黄沙地区远古文化的地域适应性

第三节 西北黄土、黄河、黄沙地区远古文化的地域适应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基础,环境的差异必将会造成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由此产生的文化也就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就西北黄土、黄河、黄沙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我国西北部游牧民族和东部汉族农耕民族经济、文化、政治区的交汇地带,民族融合,多种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这一地区总的文化特征。[9]

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中纬度偏北,远离海洋,降水量偏少,大部分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黄河中上游大部分地区被黄土层覆盖,黄土土层深厚,易随水流失,黄河及其逐级支流泾水、渭水、马莲河、葫芦河、清水河、洮水、湟水、大夏河及西汉水等河流沿岸便发育形成了多级台地,特别适合原始先民定居。特别是在全新地质时期,地球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相比现在要温湿很多。考古研究表明,西北黄土高原的大地湾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里属于暖温带湿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有大象、犀牛等多种亚热带动物生活在这里。原始先民在此培育种植黍、粟、菽、麦等农作物,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农业和定居的肇始,提供了陶器产生的必要条件。[10]对于以采集、渔猎和原始农耕为生的早期人类来说,这里是优越的生活地域,正是在这样一片适宜的土地上,先后孕育了大地湾、仰韶、石岭下、马家窑等史前文化类型。尤其是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文化在人类史前历史上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精湛的制陶技艺、丰富的器形、绚丽而富有变化的装饰表现出鲜明的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马家窑文化之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河西四坝文化和沙井文化体现了彩陶文化扩散后,原始农耕与游牧相融的特点。

图4-4 以三山和三高原交汇地带为中心的西北三黄地区

黄河以西祁连山北麓河流多为沙漠内流河,如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这些内流河形成了河西走廊传统绿洲农耕文化及北部沙漠戈壁区的原始游牧文化。河西走廊的农耕文化在发展中受到河部黄土农耕文化影响很大,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非常相似,几乎与黄土高原的干旱性传统农耕文化融为一体,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相继出现在河西走廊上,显现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河西走廊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黄河及诸多内流河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属于干旱的沙漠草原区,夹杂着部分山地砾漠和岩漠地貌。若说从西北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一带是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的彩陶走廊,那么其稍北的东西并行地带就是以游牧文化为主的岩画走廊,两者平行发展、互为影响。从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阿拉善沙漠岩画看其意象构型的创作观念明显融入了彩陶文化的影子,体现了西北黄土、黄河、黄沙文化的逐渐接触并逐渐相融的局面,初步呈现出西北大地域的整体特征。环境的左右变迁,也曾使农耕文化和分散的游牧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替更迭。当时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以顺从适应为主,生产能力和改造很有限,人与自然界维系相对平衡的状态。

秦统一全国后,黄河上游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汉代卫青、李广北击匈奴于漠北阴山之外,霍去病西征单于封狼居胥,张骞凿通西域,河西走廊纳入中央版图,之后移民屯田、设郡、置县逐步孕育了西北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自西向东进入西北地区,从此拉开了中国的石窟壁画艺术长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大开放,中西交流频繁,干旱农耕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但对河西脆弱的生态也造成危害。宋元时期,西域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文化等继续在这里融汇。明清以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西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西亚中亚文化等多地域、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基本形成,创造了丰富多样而又独具特色的黄土、黄河、黄沙文化。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重要的是熏陶、造就了特定地区人类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文化。西北干旱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延续中形成的本土文化,史前文化对秦以来的古代和近现代产生了根基导向作用。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和北部沙漠戈壁区的岩画不仅成为后来青铜器艺术的源头,也开创了中国意象艺术的滥觞,为后来中国的传统器物发展在意象设计思维、方法、工艺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彩陶和岩画、农耕与游牧在这片干旱土地上交融互补,共同发展,已经有了相对成形的地域性黄土、黄河、黄沙文化。

分析西北地区传统干旱性黄土、黄沙文化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借鉴历史上人类过度开垦放牧对环境破坏带来的惨痛教训。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自汉武帝建郡设县以来垦地开发、水利灌溉、大规模畜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创造了许多人类适应干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这些都是宝贵的富于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今人借鉴利用。但过度地、无节制地、非生态观念地开垦利用,使往日的繁华生活、生产场景变成一个个如罗布泊一样的沙漠风蚀城堡和残墙断壁。昔日的繁华景象只能出现在想象之中,这是我们应从生态设计、地域性设计、适应性设计角度引以为鉴和深入研究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抑或是失败的教训,西北三黄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富而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