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
纺棉织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古老的农耕文化产物。西北光照强,气候干燥,适合棉花种植,传统棉纺工艺发达。纺棉织布需要经过轧棉、弹棉、纺纱、浆纱、绕纱、走纱、染纱、织布等诸多繁琐工序。第一步,轧棉:将采摘来的棉花经过太阳晒干,用铁筋或铁杖赶搓棉花,去除外壳剥去棉籽;第二步,弹棉:使用搅车、轧车或者木棉弹弓,进行“弹棉花”,将棉花弹成蓬松状并手工搓成一截截长约20厘米的棉花条;接下来经过纺纱线、染色、上浆等程序才可用于织布。早期的织布方式如同今天的手工编席,在固定好的纬线上相邻经线间上下穿绕而织;后来,把经线逐根分为单、双数两组,固定两组经线,再将其分别向两个方向分开,形成一道织口;把纬线放进织口里,再将两组经线向相反方向交错编织,形成新的织口,如此往复,这便是最原始的织布(图4-27)。如《淮南子》中所记“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织机工具几经改革,在原始腰机的基础上,使用了机架、综框、辘轳和踏板,形成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列子·汤问》记载“纪昌学射”的故事,说明春秋时代我国已出现脚踏织机。斜织机的经面与水平的机座成50°~ 60°的倾角,坐着操作斜织机,斜织机改用脚踏提综,腾出的双手就可以更快地引纬、打纬,织布速度和质量都有提高。
图4-27 传统织布机
西北农耕地区传统纺线织布工艺主要是随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从我国南方纺丝和中原棉纺流传过来的。但在本地生活条件和地域环境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纺织工具、器械、材料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有一定区别。比如河西和河套地区的放线机、织布机多用沙枣木制作,由于沙枣木多结,木质坚硬,纺织器械制作工艺较粗,但经久耐用。同时,相比较南方地区的水田作业,西北农耕是旱地耕作,耕作面积和强度较大,农作环境艰苦,对衣物的磨损,特别是鞋子的磨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