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匠、篰篮匠、漏斗匠、囤子匠——芨芨草、黄柳、红柳艺术的传承人

(六)芨芨匠、篰篮匠、漏斗匠、囤子匠——芨芨草、黄柳、红柳艺术的传承人

用藤条和竹条制作的编制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据考古记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就能制做精致的各式箕帚了,如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公元前3000 年的簸箕已经有很高的工艺考究了,商代甲骨文中也有箕帚的象形字。[40]但同一功能的传统编制器物在不同地区的材料和工艺方法不尽相同,河西地区日用品中最多使用的是沙生草本植物编织的各种器具,主要原材料有芨芨草、旱柳条、红柳、沙竹、沙枣树枝条、杨树枝条等。其中芨芨草、旱柳条、红柳使用最多。

芨芨草属于禾本科植物,常生长在西荒滩和沟壑地带,芨芨草比较耐旱和耐盐碱。秋季西北地区雨水相对充沛,芨芨草能快速完成抽薹孕穗的生理过程,形成坚韧细长的芨芨秆。成熟后芨芨秆可一缕缕绕在粗木棒上撬拔出来,晾干后犹如一根根洁白光亮的毛细竹条,可用于编制房笆、背篼、提筐、车笆,还可以将其用木榔头砸烂浸湿后,用车轮拧成草绳,用于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坚韧耐用。

旱柳条属于灌木类植物,生长在绿洲地区的季节河两岸或人工渠沿两边。柳叶茂盛、柳枝抽条的时候会散发出幽幽柳香。细长的柳条可以编制笊篱、小簸箕、小箩筐等日用品,富有特色的编制纹样使其具有地方工艺品的特征。特别是剥去外皮的柳条,质地洁白,可做针线篮、插花笼等,长期散发一种淡淡的宜人香味。深秋的老柳条,木质化程度深,用柳镰割下来晾干,并捆绑储存好。等到冬季农闲季节,篰篮匠、簸箕匠、漏斗匠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这些编制匠将柳条一根根挑选好,然后支起一大铁锅,将柳条蒸煮,等柳条变软适宜编制时,再用事先捻好的麻绳,以柳条为纬,以麻绳为经进行编制。浸了水的麻绳能承受强大的拉力,异常柔韧,编制匠们便把软柳条勒出一道道波浪纹,相邻柳条和麻绳错位编制,形成了整齐一致的凹凸肌理。老柳条编制的都是较大尺寸的篰篮和标准簸箕,这些用品是沙漠绿洲地区家居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冬季家家户户都在酿造食醋,其中最好的发酵容器就是柳条篰篮,煮熟的小麦、大麦、青稞和麸子按比例配好装在大篰篮中发酵生热,醇厚的醋香中有一种成分是柳条的香味。这里所说的漏斗不是导流的器具,而是西北沙漠绿洲地区传统农耕生产中使用的一种汲水工具,也就是系在桔槔的一种戽斗,用沙柳条和麻绳编制而成,晒干疏漏透光,浸水膨胀致密。桔槔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农耕灌溉工具,俗称吊杆、称杆,民勤称其为卧杆、提杆。桔槔在商代就已大量使用,关于桔槔汲水方式,《庄子》天地篇中有描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正如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牛耕一直沿用到现代一样,桔槔也一直沿用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绿洲地区农业耕种面积较少,地下水位较高,人们掏井浇地,传统灌溉的方式是在井口边安装桔槔打水浇地。民勤人使用的桔槔与两千年前的桔槔形制基本一样,主要是利用杠杆原理提水,在井边栽立一“丫”形支架,作为杠杆支点,丫杈横放一较长的木杆(卧杆),长杆一头挂漏斗(水桶),对准井口,远离井口的一端绑着一大石头,作为配重石[图4-58(a)];汲水时,把挂漏斗的提杆一头向下插入水中快速装满水,这时绑重石的一头高高翘起,漏斗装满水后,从提杆上轻轻向上一提,在杠杆和惯性作用下提竿自动快速从井中抽出,非常轻松,这个动作有时会使打水人显得潇洒自如。所以子贡说,利用桔槔,可以“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漏斗一般都是用柳条和麻绳编制的。没有浸透水的漏斗是会漏水的,漏斗名称的由来可能与此相关,浸透了水的漏斗由于柳条的膨胀作用,致密不漏水,图4-58(b)是民勤绿洲地区的一个传统漏斗遗物。

图4-58 民勤传统打水漏斗

红柳是西北沙漠荒滩地带生长的一种灌木(有的品种可以长成小乔木),耐盐碱、耐干旱。红柳条也是常用的一种编制材料,不过由于红柳条坚硬倔强,常温下不易弯曲成型,所以编制出来的物品相对粗糙,常用于编制房笆和粮谷仓囤。红柳房笆能承载很厚的草泥,使土坯平顶房冬暖夏凉;红柳囤子高1.5~2米,囤子里面也裹着厚厚的麦草泥巴(图4-59),由于红柳有防蛀虫的功效,红柳囤子中的谷物不易生虫子,保存时间长。传统农耕生产中,红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编制耕耱。犁过的耕地,要先耙后耱,耱地需要坚硬且有弹性的耱条才能把土块压碎,封土保墒,这对西北干旱地区的春耕来说非常重要。用红柳做耱条时,先将其埋在湿润的土堆中使其潮湿,然后煨一堆牛粪的烟熏火,将柳条插入火堆中炜烫,抽出后即变柔软。此时趁热扭曲成8字形,编排在耱杆上,形成如梳子齿一样排列的耱条组。

图4-59 西北沙漠绿洲地区红柳粮囤子

在西北农牧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芨芨草、旱柳条和红柳等编制用品。小时候,一个村庄里的孩子,放学后一起去放羊,他们把羊群扔在一边就开始一起玩编筐、编笊篱游戏,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排比。长大后,虽然水平各不相同,但都能解决自己家的急用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对不同材料的用途有了分类,工艺制作也是在分析改良中完成的,这种经验和分析是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里,红柳的炜烫与红柳土皮囤子的制作经验首先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之中形成的,不同环境提供不同的生存资源,如何去适应环境决定因素就于人的能动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明的本质和动力还是人的意志对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