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情境分析获取语意表达内容
创意设计过程贯穿着符号信息的收集、整理、变换、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等,在设计中很难知晓什么问题是恰当的,什么信息是有用的,这或许要在得出答案甚至更迟时才明白。所以设计问题从科学角度讲,其实是一些“不良结构问题”,即设计问题不能用良性的“数学公式”求解,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一个迭代优化的最佳解,设计问题不可能依靠设计者已有的知识简单提取,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设计求解往往不是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诸多原理单元以及大量的经验知识共同作用而成。针对某一设计问题,同一设计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求解过程及方案都不一定一致。从这个角度讲,设计是一个“情境驱动”的过程,设计求解往往得到的是一个相对的“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17]设计问题的这些特点,使设计问题又回到了古代的取象比类,共理变通的意象造物时期,设计的共理性决定了设计信息的量化宽松,特别是语意设计应给出语意提取的具体情境,在情境融合的关系中找到设计机遇,这就是语意情境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工业设计教授麦科伊提出的,他以普同性设计与诠释性设计来区分符号学对设计的不同影响,主张从文化符号系统及人的心理情境来引发与决定产品设计的方向,并从符号学与沟通(传播学)的角度提出这种诠释性设计,其设计过程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探求:
①人的使用习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考量;
②人对产品的操作:产品如何操作使用;
③人的记忆:人对此产品是否熟悉;
④物(产品)的存在环境背景:产品如何适应其所存在的周遭环境;
⑤物(产品)的生产过程:考虑产品如何生产。
这种语意设计过程较符号语意派和指示语意派更注重文化特性的表现和系统性,它在情境分析时涉及了产品语码的多层面,如疑问语码、动作语码、内涵语码和象征语码等,它更注重挖掘产品动态使用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语意,注重叙事功能。
作为符号概念的产品有外延和内涵,也可以说是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产品的外延是指由产品能指(产品的结构、形态、色彩、肌理、装饰、界面等视觉、触觉、听觉要素构成的产品形象)表达产品所指的明示部分,即产品内容本身,说明产品的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价值。表明产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性能如何、操作性、可靠性、安全性如何。是能指直接表达的显在关系。
产品的内涵是指由产品能指表达产品所指的暗示部分,即产品形象说明产品内容本身以外的东西,说明产品的心理性、社会性、地域性、文化性的象征价值。显示产品给人的感受,使用者的个性、品位、地位,品牌形象,地域文化特征等,是能指间接表达的潜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