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器物仿拟与创新设计研究

(二)传统器物仿拟与创新设计研究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地理学、环境科学乃至历史学、民族学中称为人地关系,是这些学科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人地关系是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因而要科学地认识和解决今天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历史上人地关系的考察和探索。[20]其实人类适应自然的历史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不断模仿和改进本地适应自然的传统方式的历史,具体到技术层面就是不断延续和发展本地传统生产和生活器具。仿拟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本类型,而模仿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特征。事实上创造发明的本质就是对已有事物中的现实形态进行变化和改进,使之符合新的目的和要求。人工形态是人类用一定的材料,利用工具加工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人工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目的(功能等)性。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各类基因工程和现代育种方法得到的生物形态,也将划归到人工形态之中。这些人工生物品种保存了同类物种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人类造物的历史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断模仿自然和继承前人的模仿和改进的过程,世界各民族都一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创造活动,人的主观感觉和思想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赋予的,而是从客观事物的“影像”中产生的。他说人类的许多发明来自对动物技能的模仿,织布和缝补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筑墙造房是从燕子那里学会的;唱歌是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的。其后的亚里士多德也肯定了人类的“模仿本能”,并将其作为艺术的起源,他的主要观点是:一方面人类有模仿的天性,另一方面这种模仿活动又能引起人的快感,于是由此产生了艺术。他还进一步推论,艺术活动中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模仿的对象、模仿的媒介和方式不同而形成的。美国当代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勒也认为模仿是一种自然过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它也能变得理性化,处在有意的模仿或借鉴中。[21]

自然是地域性的,对大自然的模仿使原始创造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物产不同仿造的结果也不同,这可能也是造成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葫芦的使用使先民们发明了仿葫芦形的原始陶器(陶匏),这需要仿葫芦陶器的地区环境中盛产葫芦。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自古盛产葫芦,使发明原始葫芦器形和纹样的彩陶具有环境必然性。

黄土陶器的不断改进革新,使原始陶匏逐渐演变成了纷繁多样的彩陶式样,甚至又成为后来青铜器起源乃至发展的圭臬。原始思维的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生存受制于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巨大等原始环境原因造成的,原始先民集体表象中所具有的思维惯性,使其造物方式大都遵照祖先流传下来的方式进行,而且之后的传统造物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缓慢进化。相对而言,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主要以语言逻辑和形式逻辑为认知事物的规则,西方科学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是“天人各自”,这为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以数学为工具的自然哲学体系奠定了思维基础。当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后人的成果总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成功的,仿拟不只是简单模仿,还有继承和发展的意义。牛顿说自己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果,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所以,仿拟与创新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传承模式。从地域性设计视角,造物的仿拟与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本地域的继承仿拟:针对某民族或一定地域范围,传统造物中的仿拟设计是一种承前启后的革新过程,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适应地域的方式得到不断沿袭和完善,这就需要后人不断仿拟前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的载体—器具和物品就不断地以模仿设计。尤其是王公贵族的用品或民俗性造物,其重要作用在于传承礼仪、身份、伦理等社会符号。所以,继承仿拟应是后人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礼敬态度。但继承从来都是相对的,创新却是绝对的,这好比遗传和变异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样。在传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改进材料结构,优化工艺过程,形成传承创新。

二是文化扩散中的引入仿拟:任何地方的造物文化都不是封闭的,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使之发展得更快更优秀。所以文化的扩散是绝对的,文化的地域性是相对的。对于人工造物而言,吸收外来技术,改进本地的同种人工物;或者由于生产、生活需要,将异地人工物移植到本地,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改造创新,使之适应本地环境和本地功能需要,这两类情况都属于造物活动中的引入仿拟。我们今天称这种做法为国外技术的引入消化。事实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有纯粹意义上的地域性造物文化。相反只有吸收和引进优秀的外来造物技术,并进行地域适应性改造,使之为本地区、本民族所用,这才是地域性物品形成的主要机制。

引入仿拟的关键是要结合本地自然环境、人文风俗要求、生产方式做本地化设计。在不断的继承仿拟和优化进化的过程中,最终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域性产物,或称被同化或地域化为本地产物。这就如同移植过来的一棵树苗,最终要有一个水土相服的过程,一旦长成大树,它就是地道的本地大树。

基于地域传统器物的创意设计,关键在于对传统器物的地域适应性的把握,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符号特征嫁接。这是因为古人造物首先是一种地域适应性设计,对于后继者来讲则是一种传承性的不断革新设计和仿拟性设计。我们通常提到的形态演变,实质是人对某类形态设计思维的演变形成的。在设计创造中,最重要、最实际、最有效的甚至最本质的方法就是在仿拟基础上的再创造。艺术的起源与制造工具、劳动巫术、情感交流等是同宗同源的,模仿在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实现了各自的目的,凭借外物的材料、结构、形态是达到设计物功能形态最捷径、最节省高效的方法,原物的形态又是对这种功能的说明和表现。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模仿并不是简单、忠实地复制,更重要的是模仿还有符号语言的表达意义”,他认为原始艺术的动力就是想去模仿一种自然形式,发现某种具有表现力的东西,艺术上的模仿是记录发现的意义。[22]所以,设计活动是综合了符号表达和功能模仿的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模仿与再创造。

模仿还是一种学习和借鉴的态度,是一种开放的发展模式,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域崛起的重要途径。古代日本国力脆弱,科技落后,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去欧洲学造船和军械制造技术,后来国力强盛,直到今天他们在超高精密制造、半导体、机器人等诸多科技及产业领域都是世界最强的。因此,如果每个民族都不得不独自创造出自己文化的各个方面,那么谁也不知道在达到当今世界的文化水平之前,要耗费多少个世代。现在科学家估计,文化的年龄大约是五十万年,而这个数字要乘上多少倍才能满足产生现代文化所需的最少时间?事实上,没有模仿的功能就很难设想人类能有什么文化,因为只有靠着群体中年轻的一代对老一代进行模仿,文化才能永久存在。现代设计艺术的创造活动又何其不是如此呢?基于地域文化设计的本质就是模仿。

总之,在传统器物的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继承与发展兼容,提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持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拘泥复古,不否定,要赋予优秀传统器物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