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彩陶物质材料的地域性分析

(二)原始彩陶物质材料的地域性分析

泾渭水都流经黄土高原流域,形成了诸多河谷冲积带,土质疏松,纯净少杂质,不仅孕育了发达的原始农业,也为制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渭水河谷的陶土是胶性明显的易溶黏土,含钙量低,含沙量少,经淘洗后质地细腻而柔韧。陶器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较为复杂的造物工艺过程,从此基于土、水和火的文化一发而不可收地向前发展。

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沉积最深、最有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在民族之外看土文化是最接近真实的、古老中华的文化,难怪西方人在文字创造时期就将“中国”直接译为“CHINA”,有“瓷土”“陶土”的意思。丝绸之路的开通,让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就是东方的陶瓷和丝绸文化。广袤的黄土高原覆盖着取之不尽的制陶黏土以及彩绘所需的矿物颜料,这一切最终促成了黄河中上游彩陶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黄土土粒的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0.075~0.005毫米),含量约占60%~70%,含各种可溶盐,富含碳酸盐,含量为10%~30%,通过淘洗可形成均匀的制陶黏土;黄土颜色为淡黄、褐色或灰黄色,各地略有差异,烧制后普遍发橙红色,不同的火候使得色彩有差异,所以黄土高原出土的早期素陶都为红黄深浅不同的颜色。从大地湾一期到四期,彩陶的颜色越来越丰富,如暗红、紫红、橙红到黑、白、棕等。从素陶到彩陶,黄河流域的先民经过了几千年的摸索和反复实践,当他们逐步认识了天然矿物颜料的特性,又能提高掌握烧陶的温度时,彩陶便应运而生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