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与因地、因物、因时制宜的设计价值
中国文化的根在道,“道”以自然为法则,遵循事物的固有规律,崇尚本原和自然而然。在与环境的相处中不要太多的人为干扰,以无为处事应物,成就万物。道家处世、处事的造物观念不仅表现在道观建筑风格方面(如崇尚自然,因势而建,对道观选址处的自然环境极少改动等),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园林营造、传统村落、田园风貌、造型工艺美术等造物艺术的诸多领域。中国传统“因借”营造法具有回归自然的生命境界,计成说,因者,随基势之高下,形体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借资源,宜亭则宜,宜榭斯榭,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是一种超然之境。[42]这里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环境固有的特征,一切营造活动因地制宜。因物制宜比较典型的是表现在中国传统的根雕、石雕、崖刻等造型艺术方面,它们讲究原始选形,尽可能少做雕琢,甚至不做修饰,尊重原有形态特征。崇尚自然、观物取象、制器尚象是道家的造物思想,这在今天的设计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除了在处理人和他物关系的和谐性方面有哲学价值之外,还有很高的设计心理学价值,因人的审美心理中有一种固有的对矫揉造作、人造之物的排斥心理,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是设计美学的大忌。所以,掌握现代创意设计的秘诀之一就是领悟和实践“道法自然”的设计方法论。
中国传统哲学里“天、地、人”的关系,是指人和自然的相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上的和谐性,还在于人与自然,使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上都实现“天人合一”。[43]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我国古人特别重视对农时、农令规律的研究,道家思想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方面,提倡顺应自然规律,春耕秋收,对各个季节的农事都做了严格的说明,依据自然规律和农事活动,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思想在地域性设计研究中表现出很强的生态设计价值和可持续设计价值。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多年从事设计事理学研究,该理论是基于系统思想的设计方法论,它强调设计要师法造化,要适应外部环境。合理的设计表现为在某一时代、某一文脉地域、甚至某种观念限制下的选择活动。即在“具体”的环境内去把握“事”的各元素间的关系,去理解人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又是如何被外部世界影响,从中发现问题,为设计提供依据,所以设计的合理性其实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性。[44]
生态设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要素之中,在整个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废弃的过程中都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果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充分利用各地的地域条件、自然之力,必然对环境影响小,这是因地制宜。若产品生命周期中能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巧妙利用季节循环等产生的化生之力,则是因时制宜,两者合起来是道法自然特征,从而引导产生一个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