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墙和平顶房
土坯墙是将土坯按一定组合构成关系砌筑而成,土坯是一种长方体砌筑单位,传统土坯墙的砌筑方法一直传承到现在砖墙,组砌格式很多,但大多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和三顺一丁等砌筑方法,在一些小区、厂房院墙或农村随处可见,这里不再赘述。
土坯在黄土高原地区叫基子,在河西、河套等地叫土块,是用地标松软的散土作为材料,在一定含水量情况下用模具生产的一种传统建筑材料。土坯生产对土质有一定的要求,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表层土主要为腐殖质较多的黑土,并不太适合做土培,黄土黏性高,适合建造土坯和土夯墙。就是在西北地区,土坯的生产方法各地有差异,黄土高原地区用打夯法生产,即用一个既可打开,又可围合的长方形模子生产(本地叫基模子或胡基子)。该类模子上下都无底,模子后端不可打开,但有一定的松动度。模子前端一般分两层,中间有一可取下来的刮板,其作用有两个,一是挡住夯土,形成土坯的一个侧面,二是用来刮理刚打出来的土坯上的虚土。模子最前端是一个榫卯结构的活扣,开始打土坯时,准备好一块结实厚重的平面石板,将扣好的模子放置在一块石头垫板上,然后把筛选好的细草木灰撒在石板平面和模子内壁的四周,并将湿土填入模子,用脚踩实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打开扣锁解下模具,一个土坯便生产出来了,然后重复制作(图4-32)。
图4-32 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土坯制作工具
河西地区土坯生产方法不同于陇东地区,模具也是一个长方形,不过有一底封闭,四个侧面板均用榫卯结构固定,很结实。开工前,要和好一堆泥(注意不是湿土),准备一小堆沙子,并且把模具放在水中充分浸湿,等泥堆中的水分和泥土充分渗透就能制作土坯。开始打土坯时先把模具内壁用沙子刷洗一遍,使内壁沾上沙粒,再用铁锨将和好的泥巴用力甩到模具里面,以便模具四个角充分入泥,当泥巴装满模具后,将其双手端起倒扣在沙地上,一个土坯就形成了,一个壮丁男人每天可生产1000多块土坯。因制作时和泥充分,所以,河西的土坯比陇东地区的僵硬结实。图4-33为河西地区土坯模具,各地也有差异,其中图a为建火炕专用土坯模具,尺寸一般为(700~800)毫米×(700~800)毫米×(50~80)毫米;图b为小土坯双模具,可以一次成型两块,尺寸一般为(300~320)毫米×(150~180)毫米×(55~65)毫米,更小的模具可一次出3~5个小土坯,主要为砖坯。图c则为正常的大土坯,按民间尺寸,一般单块模具内径尺寸为(360~400)毫米×(180 ~240)毫米×(60~80)毫米。
图4-33 河西地区传统土坯制作工具
西北的传统的庄墙都是土夯墙,庄内的房屋则多用土坯砌墙建造的,但房顶各地也不一样。河西地区房顶多是平顶,房顶由房后向前略作向下倾斜(当地叫出水,倾斜度大称出水大,倾斜度小为出水小),利于房顶雨水向屋檐处流淌。房顶的基本构造与其他地区大致一样,即最下面为木梁,梁上架檩子,檩子之上则是密排的椽子,但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多为脊顶或坡顶,椽子之上多用当地的白杨树枝剁成木棍密排做房笆,上铺青瓦,和南方房顶基本一样,银川到临河黄河沿线黄河湿地较多,基本都用芦苇铺房。而河西及沙漠绿洲地区的房顶则多用本地的红柳、芨芨草等编织房笆铺设。
西北沙漠绿洲地区农家院落的房屋布局大致符合中国传统四合院格局。院落大门(街门)多为向南、向东或向西方向,正对大门的为上房(当地俗称堂屋),但无论大门朝向哪方,一般进大门后的左面总是修建厢房,旁边再拼一间小屋(做结婚新房或学生书房用),由于都是平顶房结构,所以拐角处房屋的屋顶和其他两个方向的房顶同平面连接,这比山墙房结构简单多了。进入大门后的右边常为空闲地,或种菜、养花、种树等,条件好的农户则将右边搭成棚房放置各种农具、农用物资等(图4-34)。
图4-34 河西绿洲地区传统农家院落房屋布局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