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传统毛革制品

(四)西北传统毛革制品

历史上西北地区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所以黄土高原的传统农耕文化又渗入了游牧文化的特征,游牧文化中也有西北农耕文化的基因。畜牧和养殖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皮革、毛织生产工艺相当成熟,用羊毛牛毛织褐子,用来做大口袋、鞑子、毛毡、毛靴等,用羊毛填装棉袄。西北边塞地区并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经济,特别是唐宋以来汉族和西北少数民族深度交流融合。回族同胞特长毛革生意,毛口袋、鞑子就是骆驼和毛驴驮运的常用工具,用牛毛和羊毛编制更为结实耐用。据史载,自元明清以来,青海大通盛产牛羊毛,光绪年间每年春、秋两季,牛羊毛由湟源、贵德、鲁沙尔、大通等地车载骡驮而来,一时间出现“西宁城北,湟水南岸,羊毛堆积如山”的景象,题名口袋匠,是古老纺织术的最后传承者。

得天独厚的牛羊毛资源为织毛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日常缝制口袋和搭建牛毛帐篷所需的毛布都是自产自销。当时西北地区的毛褐、褐子就很有名气,据清代苏铣的《西宁志·物产》记载,元代曾把褐段上贡朝廷,把用羊毛褐子做成的衣服称为褐褂。牛毛褐子因有“以水沃之,经时不渗”的特点,常用来做帐篷、口袋和褡裢。清代毛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男捻羊毛女耕田”已成当地农村一大特色,但织牛毛布费时、费力,为适应农牧业生产的需要,不少专职的口袋匠应运而生。

革制品主要使用绵羊皮和黄牛皮制作,羊皮最多。每个村子,每过十年八载就会请皮匠来村做皮活。有些家户将积攒多年的干羊皮拿出来放在调好鞣液的大缸中浸泡搓揉,再清洗,浸泡清洗搭晾,反复多次,使生皮变为熟皮。剃毛的羊皮可用来做各种农具,如牲畜畜力使用的车具器械、轭具、皮绳拧制等,还可以锥补布鞋。不剃毛的整张羊皮可用来做带毛大皮袄,皮袄里面为羊毛面,外面为皮面,穿在身上长度都过了膝盖,宽松程度都超过一般的长大衣,是北方冬季的最好防寒衣物。带毛的大长皮袄还是当地农民秋冬春季野外浇地、上山拉运石头等野外露宿的最佳睡袋,一袄多用,一般农村家庭拥有这样的皮袄就算是相当好的家当了。

总之,西北的黄土、黄沙地区长期以来是游牧和农耕错地带,干旱的地理条件加上多文化融合,在铺盖、穿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地域适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