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象和观象
《周易·系辞》说“易者,象也”“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所谓“易学”其实是有关“象学”的理论。而“象”是圣人见到天下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事物,不能统一,才将其分类归纳,模拟了它们的形态属性,对应了事物合宜的内在本质,用抽象的卦爻符号来映射事物的形象,这既是“象”的原始含义,也是制象的过程。
汉语中与“象”字相关的词非常丰富,通常与思维和形态等概念密切相关,如想象、表象、现象、气象、印象、象棋、迹象、抽象、险象、天象、悬象、物象、心象、假象、意象、败象、景象、象限、具象、象形、形象、星象、幻象、病象、对象、血象、脉象、象征、模象、变象、立象、象数等。由此,凡是我们能见到、感觉到而不能捉摸或不能实际接触的事物就叫作“象”,但象是有规律的,“象”可以理解为有规律的“物象”和“事象”。
据说最先提出“象”概念的是老子。老子的“象”字中蕴含着宇宙自然规律的意思。后世哲学所讲到的“法象”的观念,与老子的“道法”一脉相承,道家将太极八卦图作为道场图腾,所以陈鼓应教授等认为《十翼》可能是道家所著。“象”的使用必须遵循变通的原则,即“化而裁者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原始先民在与自然适应和改造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经验,形成了有关自然现象的普遍观念和处理问题通用的方法和,这就是上古时期朴素的世界观。
“观象”的基本方法是全方位、多角度地系统观察,即仰观俯察;在观象中,有一点特别重要,这就是“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是《易经》观象学说中能反映系统思想、生态思想和地域性设计思想的最重要的论点。“观象”的要点是“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既要弄清所观察地域中各地域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又要弄清各地域的生命元素和非生命的地质地貌元素是如何适应地域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各地域的动植物形态特征及其生长和生活习性如何与地域自然特征、气候条件相一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