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沙漠环境下的文化遗产——自然和人类共同雕琢的结果

二、干旱沙漠环境下的文化遗产——自然和人类共同雕琢的结果

沙漠戈壁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现象,干旱、植被稀少是它的特点,但它却是人类居住和繁衍的最早地区之一,如北非洲、中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产生了深厚的适应干旱环境的沙漠戈壁文化。现代沙漠考古揭示了沙漠文化遗存地的沙漠化二重性形成原理,即沙漠文化遗存区在其文化发生时期并不是沙漠,甚至是水草丰美的绿洲地区,有耕地、水渠、麦场、房屋等,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加上干旱气候下的风力作用导致沙漠化的出现,逼迫使人退出,原先居民遗弃的房屋、生活生产用品、农业设施等在长期的黄沙掩埋后便形成了沙漠文化遗存。这一现象在河西及阿拉善地区的沙漠文化形成中更为突出,该地区在秦汉以前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区,人类对自然影响较小(如图4-48阿拉善盟以南的黑水城遗址)。祁连山北麓有若干内陆河流注入北部沙漠,从东到西主要形成了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额济纳水系、党河水系等,这些水系补给了河西走廊及北部沙漠,也使沙漠中出现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沙湖,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和原始渔猎区。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后期的沙化演变过程,河西是通往西域的黄金通道,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地处干旱和少数民族游牧区,自汉武帝打败匈奴后这里即成为边塞垦区,随戍边移民带来的东部农耕文化在这些绿洲地区生根发芽,历经唐代、西夏到元代这里都是重要的戍边农垦区。河西地区在汉魏时期的画像砖墓发现较多,高台县骆驼城附近的魏晋墓画砖及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对同时期黑河绿洲传统农耕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画像墓砖绘有二牛一犁一农夫及耕、耘、耙、耱等农耕场景,特别是耙耱作业不但提高耕地平整度,防止蒸发,而且增强干旱地区土壤保墒性,这本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方法,在汉代已传入河西地区。但河西绿洲地区与西北黄土高原不同,这里生态脆弱,地下埋藏有大量的风成沙土,又干旱多风,一旦地表土层破坏,就容易形成人造沙漠。所以河西及阿拉善地区的沙漠文化依存是人类垦荒和自然双重作用的结果。

河西地区主要的沙漠生活文化遗存有敦煌地区的疏勒河绿洲地区沙漠文化遗存,弱水下游的居延泽区域的居延垦区诸多遗存及黑水城遗址,河西中部的黑河绿洲地区遗存及骆驼城遗存,河西东部石羊河绿洲古文化遗存等。自19世纪以来中外探险者、考古专家在额济纳河尾闾的破城子挖掘出许多居延汉简,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书,使居延文化与敦煌文化齐名。沙漠文化遗存,是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双重作用的结果,对人类生存环境来讲是一种败象,沙漠文化遗存有许多特点:一方面沙漠地区的人类遗迹都遭受了风沙的严重侵蚀和掩埋,使人类放弃生活地,成为遗弃之地。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干旱气候条件又使许多人类文化遗存得以长久保存,再次沙漠文化体现了古人对干旱自然的适应性特点,有很多宝贵的生态生产和生活方式值得今人借鉴,具有生态学科普价值。再者,风蚀遗迹又使沙漠文化呈现出沧桑、荒凉、狂野之美,满足另外的审美需求。还有,这种自然的惩罚其实是人类自造的,沙漠文化区的沙漠其实都是人造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