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为其他匠人制作工具的行业
传统农耕文化是关于四种材料的文化,即土、木、金、石。金主要指青铜和铁,青铜时代的农耕生产力虽然大大提高过石器时代,但青铜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注定了青铜文化最终只能是一种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造物艺术,而铁制工具的使用却使人类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甚至由之前的适应状态转变为征服状态。这主要是铁制工具本身成为土、木、石的改造工具,并且是土、木、石等其他工具制造的“工作母机”。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没有地域性。但铁制工具是其他材料的改造工具。不同地域环境造化了不同的土、木、石属性,它们的人工存在方式对应着不同地域的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这就决定了铁匠行业的地域性。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铁匠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打造农具、建筑工具及附件、日用生活用品、木工工具及其他匠人的工具。西北干旱土地种田用的各种铁锨、锄头、镢头、铲子、镰刀等农具由于作物类型和土壤质地不同,对这些工具也有一些特殊要求。一些心灵手巧的铁匠,由于有大量的干农活经验,所以他们在打制各种农具时会按照自己的使用经验制作,富有创造性,打出来的铲子、镰刀等符合人机操作的方面性和舒适性。生活中用的菜刀、杀猪斩羊刀、锅铲、铁勺、剪刀等,木匠用的各种凿子、锯子、斧子、刨子、锛,皮匠的月牙刮刀、裁刀都出自铁匠之手。所以在农村铁匠主要打制刃口工具,刀口要用贵重的好钢材,只能截一窄绺夹在刀刃部位,所谓的“好钢用在刀刃上”。刃口活的关键在淬火和抹生,淬火的方式很多有水淬、油淬、醋淬、泥淬等,根据刃口工具的用途不同,淬火的类型和时间长短也有差异;在泥土中作业的各类工具需要在刃口上抹生,抹生是河西沙漠绿洲农村的叫法,就是将陈年破铸铁锅,去下一片熔化后,抹在铁锨、铁铲、锄头等刃口上,这样农具的刃口在沙地使用会越用越锋利,而且特别耐磨,延长工具使用寿命。
打铁是一个费力且技艺较高的手艺。好铁是打出来的,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铁不打不成形。铁匠打铁通常需要一个师傅带一到两个徒弟才能进行,师傅拿小锤,徒弟拿大锤,师傅是掌握全局的,他的小锤虽然也在铁坯上打,但主要是起到指挥、打铁节奏调节等作用。当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坯由师傅用夹剪从火炉中抽出放在铁砧上时,师傅先拿小锤在铁砧旁边的砧耳上“叮当”两下,给出本次打铁的节奏快慢程度,先在铁坯需要锻打的部位砸一小锤,紧接着徒弟们抡起大锤就在相应部位按照师傅要求的节奏连续锻打,师傅手中的锤犹如乐队的指挥棒,徒弟跟随师傅小锤打砸的部位、节奏轻重缓急情况,甩开膀子轮番锤砸(图4-57)。趁热打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炽热的铁块就由厚变薄,通过多次烧红锻打,就变成了各种工具的雏形,不过铁器的细部处理和局部精细化成型一般由师傅单独打造,徒弟们只起到配合作用。最后铁坯变成了各种铁锨、锄头、凿子、剪刀等器形,再用起子刮刨毛刺,用磨石磨平形成成品,就可以上农村集市摆摊出售了。在西北各地的农村集市上走走看,同样的工具在各地的造型和结构也不完全相同,这就是适应不同地域使用要求的不同,因为乡村的铁匠其实就是当地地地道道的下地干活农民。只有他最知道,本地需要什么样的结构、造型和功能的农具。
图4-57 工作中的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