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自然的产物

(一)干旱自然的产物

说自然产物,主要是指干旱、多风多沙自然环境对传统人工技艺的保存或对人工构筑物的风沙侵蚀作用。正是干旱和风沙的两面性才使西北沙漠戈壁地区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特征。被称作亚洲十字路口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再加上它地处干旱的沙漠戈壁环境,这是建造世界宗教艺术汇聚的两个基本条件。正因如此,世界文化选择了它,同时它也保存了这些文化。莫高窟最早的壁画是北凉时绘制在第275窟中的本生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不是干燥的沙土吸收水分,壁画早就被水侵蚀得无影无踪了,哪还有今天的敦煌学显赫于世。敦煌壁画在创作中最独特而神秘的步骤就是使用掺入了细碎的麦秆和成的泥巴作为壁画的底面层。当然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也给莫高窟富于了特定的内涵和独具的魅力。当然黄沙对古城堡和古遗址的侵蚀从另一面也勾起了人们对古代繁荣场景的幻想,同时也由于面目全非的自然风蚀效果和记载中远古繁荣的反差对比,引起当今生态保护的深深思考(图4-50)。

图4-50 风蚀作用形成的黑水城遗址

某个地域的生活史就可以看成是人们对某个地域环境的适应史(地域生活史)和环境适应分析史(地域科技史)。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是大多为干旱的沙漠和戈壁区,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历史悠久,许多内流河流域形成的绿洲就有相对发达成熟的农耕渔猎生活。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传统生活器具中沙生动植物是主要的原料来源,日用品中最多使用的是沙生草本植物编织的各种器具,主要原材料有沙竹、旱柳条、红柳、芨芨草等。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对不同材料的用途逐渐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细化,工艺制作也在分析改良中日益成熟,这种经验和分析是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提供了材料,决定因素就存在于人的意志活动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明的本质和动力还是人的意志对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