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匠
生于斯、长于斯、用于斯。北方草原地带自古就是适合牛羊生活的地方,传统游牧民族的大部分日用器具都用皮革制作,而且与之相邻的绿洲农耕生活中也有大量的生产、生活器物与皮革材料相关。西北的皮革原料主要是羊皮、牛皮,还有其他马骡驴皮等杂皮和少量的狐皮、兔皮等。区传统皮革制作从“熟皮”开始,“熟皮”在现代皮革工艺学中叫“鞣制工艺”,“鞣制”的方法很多,依据皮革的用途不同、皮草原料不同,所使用的鞣制剂和鞣制方法也不同。传统的皮革作坊常用的方法是将无机盐鞣和植物鞣(油鞣)相结合鞣制。图4-53是西北农牧地区皮革作坊熟皮的场景,熟驴、牛、骆驼皮需要大池子沤泡,熟皮的过程散发着酸臭的气味更浓,因此,被称臭皮匠。图中表现了大部分熟皮工序,从干皮浸水去肉、水洗浸酸到吊鞣、腌鞣、热鞣,再到出鼓搭马静置、复鞣等50多道工序。但个体农家的熟皮过程相对简单,西北绿洲地区主要用芒硝和明矾作为鞣剂,熟皮时用几个硕大的瓷缸将硝水熬好,晾凉,再放一定数量的酸奶和盐(在农耕地区也用硝水和小米汤配鞣剂),按比例配好倒入缸中,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干羊皮一张张浸泡入缸中。经过约七天七夜的沤泡和反复翻腾、搓揉,就可以去掉羊皮上的油脂和腥臭味,皮子也变得柔软了,这叫熟皮。过去,河西和阿拉善地区的老牧民和老农户,家家都会熟皮。皮熟好后还要刮皮,刮皮需要一定技术和专门的工具,皮匠都拥有一把锋利的月牙形铲皮刀。一刀一刀地铲和刮,将皮子上的肉质层和粗皮层刮干净,直到洁白、柔软为止。
图4-54 传统熟皮工艺作坊场景示意图
生皮革化后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皮革制品。通常所说的皮匠主要指用皮子做皮具的匠人。在西北沙漠牧区,皮匠主要是做皮衣(一种带毛大皮衣,当地人叫作皮筒子)。皮匠裁皮不用剪刀,而用其锋利的割皮小刀将羊皮裁成小的衣料片,皮匠在做皮衣时特别会套裁或因料裁剪。皮子裁割讲究的是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切不可大材小用。皮匠缝制裁片的针脚很特别,针线走的是W型,皮匠熟练的针功使两块皮子天衣无缝地连在一起,从皮子的光板一面能看出整齐的W形针脚,但从有毛的一面却丝毫看不出连接的痕迹。
绿洲农耕地区的皮匠主要是做农具和锥皮鞋,过去的农耕生产主要靠畜力,对驴、马、骡子等使用的辔头、轭具等一些耐磨性器具都要用皮革锥缝。所以这些人在以前的生产队算是特种工种,不下地干活,专门在饲养院锥辔头,是令人羡慕的。锥皮鞋在旧时的西北农村也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所以许多地方将皮鞋匠也叫皮匠。贫困的农村人穿不起全皮鞋,但穿一双用布鞋前后锥补了皮子的半皮半布鞋也感觉很时尚。这种前后锥补了皮子的鞋在当地叫“锥弯子鞋”,锥弯子鞋的特征是:将一双半旧不新的布鞋,在鞋底钉了废旧轮胎切割的鞋掌,再将熟好的牛皮或厚羊皮剪成月牙形,锥补在鞋帮的前后,将鞋帮保护严实,看起来宛如一双高级皮鞋,造型元素丰富,穿上很有气派。所以“锥弯子”指的就是月牙形的皮补丁,一双锥弯子鞋可以穿三五年不破,鞋子结实耐磨,相当于两三双布鞋,庄稼人穿它既能下地干活,又很体面。所以在农村里就产生了以锥皮鞋为生的皮匠,他们挑着担走村串户,有的还是夫妻两个结伴而行,追鞋纳底分工协作(图4-55)。
图4-55 走村串户的锥鞋匠
皮匠无论熟皮还是皮具制作都对其工艺水平有很高要求,因此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皮匠与木匠、铁匠等也是交叉合作的,许多木质农具需要用皮子包裹钉钉才更结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