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用、以仁为体(民族文化自信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并且在16世纪之前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冯友兰认为,这种差异不是文化类型造成的,而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即中国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工业,而西方已进入现代工业。30年代冯友兰在欧洲度假时发现,欧洲封建时代跟过去的中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或是大同小异。特别是80年代东亚四小龙的崛起,说明儒学价值有积极的一面,它不但不是东亚国家后发现代化的障碍,相反,东亚现代化过程得益于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取向。所以东亚应当进一步从传统精神资源中汲取营养,以解决时代的课题。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汲取世界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中国自己的优秀传统设计思想和方法。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在重视群体、重视教育、以仁为体、以和为用,这些精神表现在造物方面,甚至在大东亚地区都有统一性。“仁”“和”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本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做人、做事及造物思想。儒家传统的“仁”包含丰富的人性化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仁爱”和“博爱”两个方面,梁漱溟以“理性”阐发人的思想。[37]“和”是基于“仁”的做事价值取向,主要可归纳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层面是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理解包容,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形成原因;第三层面是个人自身的心境平和、内心坦然。[38]可见“仁”是体,“和”是用,两者组合阐述了天、地、人三才的伦理关系,这种思想从远古自然崇拜到周礼发展和老庄哲学总结后,在东方自成体系,并且在造物文化中这些思想被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来。纵览人类共同命运的发展过程,“仁”“和”可以作为当今世界人类共同观念的一个道德基础和处事方式。范曾曾就“认为国学阻碍中国现代化是一个误会”做过论证,今天西方的逻辑思维,我们在广泛吸纳;而东方的感悟思维,西方也在广为吸纳。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或华裔)科学家,都特别注重中国文化的修养及其对科学思维的感悟和活跃作用。[39]
解读和挖掘中国精神及其造物思想的精髓,弘扬中国智慧,增强中华优秀设计思想的自信力、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则是当下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南京艺术学院何晓佑教授说:“我们从事现代设计,强调物的设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强调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在启发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却往往会采用‘回眸’的方法,从历史传统中去寻找灵感。”[40]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产品生产已摆脱传统工业手段的制约,未来消费,人们将更追求文化情结,讲求吉利、信仰等传统意象文化,特别是基于国学文化意味的消费将迎来大增长的势头,物质文化将更多承载非物质化的生活因素,国学的本质是至善至美,其精髓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中国的造物就要承载中国的文化特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