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设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

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结果表明,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必须以本地为大本营,进行总体规划。这是因为作为文化创意的文化资源来源主要是历史遗迹、文物古玩、风俗风土及其他传统文化,它们无一不带有地域特征。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基于各地域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特点进行的,我们就目前各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体业务的展开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着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文化和服务业被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设计产业作为文化和服务业的主力军,受到了高度重视。2007年2月,温家宝总理做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批示,各行业开始相继呼应,从此政府开始逐步推进工业设计相关的政策,并将其界定为技术服务性行业,这主要是从制造业与设计关系的角度出发的。2014年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在2014年1月22日和2月26日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不同产业特点,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发展。

近水楼台先得月,各地发展文化创意应根植于本地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本地设计人才是当地的文化共同体,他们对本地文化的感受度和理解力是最高的,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意设计优势。设计服务业归属于第三产业,也具有地域性,更多依赖于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而生存。这就要求各个地区应按照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研究本地区的产业分布特征,特别是制造业的类型,研究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工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区域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类型呈现区域化分布;地区特征不同,其文化产业、工业类型、农业类型也都不相同。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原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以重型机械、大型机床及其他特种装备产品为主,在该地区的工业设计服务行业就要基于本地的制造业特点而发展,比较有影响的设计公司如大连后青春工业设计公司,主要以大型设备和类机电产品的造型设计为特色;而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许多设计公司则是以电子产品和家电产品为专长。所以产品的地域性经济特点是固有的,无论是产品类型,制造方式,还是相关的产品配套工业类型,政府宏观导向,交通运输等都呈现出地域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每个地区都有大量的设计业务,各科研院所、各大专院校都应立足本地,全面研究本地区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文化产业、自然资源、工业类型、制造业的地域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产品群落的生态特点”,更多地进行本地人才资源和设计资源的有效整合。本地区人才更熟悉本地情况,他们有固定的居所、适应的生活方式,保证交流沟通没有什么障碍。在地域性设计中本地人应该是主力军,关键在于要开阔思维、转变观念,从其他地区的地域性设计中获取启发,真正解决本地区的具体设计问题。

地域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被特定地域环境和时间所洗礼遗存下来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地域的色彩。人类造物要顺应这个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多走弯路,可能破坏生态。人类活动依赖于自然,也受特定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析人类文化的形成过程,它们基本遵循多方面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以此作为设计学中地域性设计中的理论基础。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J].时代建筑,2002(5):30-33.

[3]王泽猛.扩展传统,强调文脉—王琼眼中的地域性设计[J].装饰,2008(11):32-37.

[4]王泽猛.扩展传统,强调文脉—王琼眼中的地域性设计[J].装饰,2008(11):32-37.

[5]周海春,田智.价值选择与人类生存—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4(10):94-95.

[6]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4.

[7]唐士其.全球化与地域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8]于文秀.论生态文明的自我范式[N].光明日报,2008-04-22(011).

[9]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M].曾建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0]孙兆刚.论文化生态系统[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3):100-103.

[11]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12]于文秀.论生态文明的自我范式[N].光明日报,2008-04-22(011).

[13]任函.地域设计理念的哲学解读[J].中外建筑,2009(1):70-72.

[14]雷毅.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J].世界哲学,2010(4):20-29.

[15]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序.

[16]李奋强.创新之道—老子道生一篇解读[J].中国包装,2011,31(10):19-21.

[17]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4):48-49.

[18]董京泉.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N].光明日报,2011-12-26(005).

[19]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M].丁佩芝,陈月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

[20]Julius E.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汪宁生,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36.

[21]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4]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J].时代建筑,2002(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