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地域造就干旱的文化

二、干旱的地域造就干旱的文化

同样在遥远的亚欧大陆东部—从新疆到河西走廊,风沙和干旱造就了另一类传统文化—土夯庄墙的院子里坐落的是三十年不漏的麦草和泥巴盖起的房屋,红柳和芨芨草编织的日用品遍及各个生活领域,粗陋的沙井陶器讲述着过去沙漠戈壁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往东走是荒芜的黄土坡,千沟万壑,一条河流穿流而过,窑洞、梯田、水车、羊皮筏子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本地的老人们觉得这一切原本如此。怀古思今,使人感叹西北这片土地其实是和谐自然的,中华文明的星火就诞生在这里,诸如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都出现在中国西北,它们都是古人适应特定自然的产物。

汉唐以来的东西文化大动脉—丝绸之路,长贯东西,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历史中,中国西北地区曾喧嚣于世,因为这里是连接中西文化的要道,是多种民族、多种语言文字、多种审美观念融会贯通的中枢。河西自汉置五郡以来,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织繁荣。从河西到新疆,一路石窟和城堡星罗棋布,被斯坦因称为“亚洲的十字路口”的敦煌曾在历史上盛极而辉煌。这里已有一千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发展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连续的,这里的文化与干旱的自然条件是适应和协调的,不适应的成分早已荡然无存,或被环境洗礼得和谐与顺从。

悠久的丝路交流文化和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留下了许多传统的地域性生活方式,但现代设计在这里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航海运输取代了陆地流通。在传统文化振兴的当下和未来,我们能否重振昔日辉煌,构建出一种丝路文化设计理念,探索出一条干旱性生态设计之路呢?

干旱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的历史活动积淀了悠久的黄土高原文化和沙漠戈壁文化,其本质是适应,但工业革命以来这种适应被遗忘和割断了。在人类发展的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适应也许就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生态的再设计,是一次有关地域性设计的探讨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