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一)展示评论,介绍《背影》

1.展示评论。

PPT展示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的评论性文字。

这篇只有一千多字的短短散文,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

2.教师介绍朱自清和《背影》。

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以至于他逝世的时候,报纸上的大字标题报道即为《一代文宗溘然长逝——朱自清“背影”去矣》。与他合作了多年的开明书店所送的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也把他与《背影》联系在一起。

《背影》发表后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至今仍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

课堂观察

学生通过朗读和聆听,初步了解《背影》一文与朱自清的关系,知道《背影》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以及此文的巨大影响。

(二)文体介绍,展示特点

1.教师介绍“回忆性散文”文体。

PPT: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经历感受的一种文章体裁。

2.教师介绍回忆性散文文体特点。

PPT展示:回忆性散文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错综的叙述视角,即回忆主体——现在“我”的叙述视角和体验主体——过去“我”的叙述视角,双重叙述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在突发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人生感悟;二是有两种“我之心”,一种是“我”在彼时彼地的感受,另一种是“我”在写作文本时的感受。

3.学生齐读。

课堂观察

学生齐读,在朗读中认识“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部分学生朗读声音洪亮,比较投入。极个别学生没有开口朗读,对文体特点介绍不感兴趣。

(三)研“过去我”,探“我之心”

1.自主学习。学生寻找“过去我”的句子及段落。分析“我之心”,即过去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如何的。

2.合作探究。小组内部自由发言,合作探究,明确结论。

3.汇报结论。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探究的结论。

小组一汇报:“过去我”是第二、三、四、五、六段,我对待父亲的情感态度是轻视、嫌弃、不理解。

小组二汇报:“过去我”是第二、三、四、五、六段,我对待父亲的情感态度是看不起、厌恶、感动。

4.教师讲解。段落寻找有错,第5段中有两句话并不是“过去我”的视角,应该是“现在我”的视角。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情感态度分析准确。

课堂观察

部分学生在自学时遇到了困难,找不到“过去我”的段落,也分析不出情感态度。小组合作探究时,有些组的有个别同学没有参与讨论,神情游离,不发言,无所事事。

(四)研“父亲话语”,评父子关系

1.研“父亲话语”。

学生自主学习,用笔画出二至五段中的“父亲话语”,感受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

课堂学生自由发言,表达看法。

学生一: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我的担心和关爱,可是他的言语表达很少。

学生二:父亲用行动关爱我,在言语上表达得特别含蓄委婉。

2.评父子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填空:这是一段____________的父子之爱。

课堂学生自由发言,表达看法。

学生一:这是一段彼此不理解的父子之爱。

学生二:这是一段含蓄的父子之爱。

课堂观察

部分同学踊跃发言;但有个别同学没有发言,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还有一两个同学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既没有发言,也没有聆听同学发言,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

(五)研读“现在我”,探索“我之心”

1.自主学习。学生寻找“现在我”的句子及段落。分析“我之心”,即现在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如何的。

2.合作探究。小组内部自由发言,合作探究,明确结论。

3.汇报结论。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探究的结论。

小组一汇报:“现在我”是第一、七段,最后一句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现在我”是七段,“自然”一词看出作者开始理解父亲了,并且原谅和接受父亲了。

小组二汇报:“现在我”是第五段中的两句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自己的表现感到惭愧,对父亲有些愧疚。

4.教师讲解。

句子及段落寻找正确,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过去的“不理解”“嫌弃”“轻视”“感动却不接受”变成现在的“理解”“接受”“原谅”“感动”“愧疚”。

课堂观察

部分学生在自学时遇到了困难,找不全“现在我”的段落。有些学生找到了段落却分析不出情感态度。小组合作探究时,有些组个别同学没有参与讨论。

(六)课堂总结

总结文章主旨。

学生完成填空——作者通过回忆父亲当年____________我时的情景,表达了现在的自己对父亲的____________,内心对父亲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回忆父亲当年送别我时的情景,表达了现在的自己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内心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和思念之情。

课堂观察

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完成填空,并总结文章主旨。个别同学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