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一)巧设游戏,激趣导入

1.游戏激趣——飞花令比拼,主题字是“雨”。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答题。3分钟计时开始。

2.教师引出课题——同学们刚刚说了很多关于雨的诗句,同样写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课堂观察

学生准备充分,3分钟的比拼没有一个小组被淘汰。学生在飞花令比拼的过程中兴致很高,小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前预学,反馈疑难

1.学习小组展示预学成果。

——小组1:课前将字词板书到黑板上,课中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字词的读音解释并指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讲完字词后全班齐读字词。

——小组2:一位同学投影展示搜集到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相关资料,包括汪曾祺的成就、对他的评价、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

——小组3:课前将思维导图板书到黑板上,课中一位同学上台讲述课文的思维导图。

2.学生批改订正预学案——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订正错误。

3.教师投影课前预习的疑问,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新课。

课堂观察

在同学展示预学成果的过程中,学生自行批改订正预学案的积极性。自主意识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反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学习。

(三)新课讲授,探索新知

——印象昆明:初读雨中景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做完了预习,又听了同学讲思维导图,大家能不能快速地从文章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从文中圈画出概括其特点的话。

问题二:昆明的雨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只是想念雨吗?还想到了哪些景、物、事或人呢?

2.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文中勾画圈点,小组内交流。

3.学生上台展示——各组代表展示自己找出的句子,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课堂观察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由于学生概括能力欠缺,所以很多点没有找准,老师在不断引导的同时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

——感悟昆明:悟读雨中情

1.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的人和事,那么散乱,我们要把它们串在一起的话,怎么办?

2.学生积极思考——线索。对昆明生活的想念与喜爱!

3.教师小结——这些看似杂乱的事物,其实都包含着作者对昆明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把这些散乱的事物连在了一起,一线串珠,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是写景散文的一个特点。

课堂观察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写景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寻味昆明:品读雨中美

1.教师创设情境——我们发现汪曾祺的文章里面,除了这些美景、美食、美事,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美味。王安忆曾经对汪曾祺的散文做出过一个评价:“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2.学生朗读体会。

3.教师明确任务——试着找出文章中你认为“最有味道”的句子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阅读的关键在于细微之处的发现,所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语调……甚至是一个标点,来咀嚼文字里的美好滋味。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单(一),详见附件2。

4.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按照老师的示范批注,寻找归纳,写在课堂学案上。

5.教师探究视导——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间进行探究视导,对学生出现的疑问及时引导。

6.学生分组展示。

——小组1:我们组找到的是“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这句话写出了木香花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还有雨引起的陶醉之感。

——小组2:我们组找到的是“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这里引用了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小组3:我们组找到的是“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我认为它最有味道的地方在于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里已经说出了牛肝菌的味道,还说出了昆明食物的好吃,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牛肝菌色鲜、味美的特点。

——小组4:我们组找到的是“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句话里问号和感叹号连在一起了,表达赞美,惊叹。

7.引导学生思考——品读了静谧恬淡的昆明的雨季,你觉得汪老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

8.师生归纳小结——这样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随处可见,平淡质朴、简洁有味、如话家常,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9.创设生活情境——大家看汪老的文章虽然写得这么好,这么接地气,这么跟我们接近,但是还有些小读者不明白,她们问说为什么你要用这些细细碎碎的东西写呢?用一些大东西去写不好吗?小组合作给一个答复。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单(二),详见附件2。

10.学生合作探究——在课堂学案中归纳文章的写作方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11.学生展示交流——这是以小见大,用这些特别细微的东西去写,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12.师生共同归纳——清朝的刘熙载说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用这些细微的东西去写它内在的精神。换一个角度,雨之精神写不出,我们可以借用这篇文章中的什么去写?人、事、物。也就是说,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不知道这个回复我们的小读者能不能满意?

课堂观察

本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

(四)反思所学,课堂小结

1.教师课堂小结——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就是这样,形散神聚,淡而有味。他总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睛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用细腻的笔触去表达。

2.教师展示作业要求——汪曾祺的散文总有一种“凡人小事”之美,感情的载体越小,爱得越真切醇美,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存在于一草一木,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真情。今天晚上我们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取我们深圳的细小的景物,用富有情味的语言去写一写我们深圳的雨。

课堂观察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跟随老师一起品悟语言,学习写作方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也让课堂真正上出了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