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一)导

——热身活动

1.教师播放音乐。播放《秋又来了》以渲染轻松欢快的氛围。

2.教师组织游戏。“春去秋来,秋天总是给我们无尽的遐想,那么我们学习过哪些咏秋的诗歌?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秋’之飞花令(‘秋’字古诗接龙游戏)。”

3.学生开展游戏。“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导入课题

古往今来,关于春夏秋冬、生命轮回的诗歌有很多,今天胡老师有幸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严文井的文章——《永久的生命》。

课堂观察

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逐渐放松、安静下来。在飞花令游戏中,学生踊跃参与,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题导入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接下来的展示环节充满了期待。

(二)展

——知人论世

预学展示一:学生展示作者背景、哲理散文等相关文化文学常识。小组内的两名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严文井生平、性格特点、爱好、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优美的句子。

1.学生展示:“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学生分享严文井语录、访谈精华、爱猫轶事。

2.教师补充:“我认为他是一个拥有美妙文字和浪漫童心的小老头,我也带来了一些他的文字,想跟大家一起分享。”

3.全班齐读美句:“无名的小花到底有自己的歌,自己的音乐。听了这样的歌,就是大理石,也会变得柔和。如果没有鸟啼蛙鸣,即使有最美妙的音乐,这个世界也会是寂寞单调。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4.教师总结:“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相信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而每一个人的气质凝聚、交织在一起,就成了我们7班共同的气质。

课堂观察

通过第一小组学生的展示活动,可看出整组在预学活动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他们的课件制作精良,上台汇报的同学自信大方,台下同学听讲认真,边听边记。

——说文解字

预学展示二:学生梳理本课的生字难字。

1.学生展示字词预习情况。学生板书生字难词,解释讲解词语读音、意思并带领全班朗读:“凋谢”“臼齿”“洗涤”“牛犊”“遏制”“俯瞰”“茸毛”“深不可测”“无能为力”“不朽”。

2.教师补充词语的标准含义,介绍冷知识。臼齿指位于上下齿列两端最后方的牙齿,考古研究者有时会依据臼齿的磨损程度判断古人去世时候的年龄。

课堂观察

学生板书工整,但讲解声音不够洪亮,课堂安静,台下学生听讲认真。

——探究内涵

预学展示三:学生用文章中的一两个句子,证明自己读懂了课文标题的含义。

1.小组汇报:我们小组认为以下句子可以解释标题——《永久的生命》:“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2.同组学生补充:“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他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们的快乐和威势。”

3.教师总结:根据文体特点阅读,我们就会事倍功半。议论性散文,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在哲理散文中,作者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推心置腹,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4.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如何快速理解哲理性散文呢?

5.学生讨论、总结:看每段的第一句。它是段落中心。

6.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每段的第一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心句来理解文章内涵。

课堂观察

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自信,但回答的内容欠缺逻辑性。在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后,学生讨论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高效。

——个性解读

预学展示四:学生用画画、诗歌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1.各小组讨论分享各自作品,推选出最佳作品上台分享。

2.教师组织学生点评。

课堂观察

学生在本环节展示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画作和诗歌显示出学生的才华,台下听众掌声连连,课堂营造出互相学习、欣赏的氛围。

(三)探

——自读文章,概括训练

1.教师导入:“在未来,知识等于体验加敏感度。”现在,我们就通过分享你的阅读体验来学习如何概括文章。观其形,理其线,用关联词“首先……进而…… 接着……最后……”概括文章的内容。

2.学生自读后交流:“文章首先感慨了时间一去永不回,进而歌颂了生命所创造的奇迹!接着写出了生命的特点,最后抒发了作者对于生命的赞美。”

3.教师引导:“非常好!你抓住了关键句。再看一下第四自然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能够杀害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这其实是——”

4.学生回答:“对残害生命的暴君进行批判或者讽刺。”

5.教师补充:“这篇文章写于1942年。那个年代发生过很多事情,河南旱灾、大旱之后又遇蝗虫灾害。作家的眼光是非常锐利的,他想到个体生命和永久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落笔写下此文。在1942年那样的年代,整个中国都笼罩着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6.学生回答:“悲凉的、悲伤的、恐怖的。”

7.教师引导:“但是文章在第二自然段马上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感到悲伤。”

课堂观察

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概括细致全面。背景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共情,深入阅读文本。

——朗读课文,赏析表达之美

1.教师组织学生配乐诵读全文。

2.教师布置赏析练习任务:“同学们读得很美,现在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一起赏析它的表达之美。赏析表达之美的角度:用词精妙、句式特点、修辞、结构特点、选材、艺术手法、情感。”

3.学生阅读、发言:“本段第4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小草顽强坚韧的身体和生命的神奇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4.教师追问:“很好,这是从修辞角度赏析。有不同角度的同学请发言。”

5.学生回答:“请大家看第2段第3句话,‘流动’一词给予了生命一种动态、柔和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6.教师追问:“生命在涌动、流转,有一种动态的美感!很棒!我们知道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这五种,请同学们说说本段的表达方式有何特色?”

7.小组讨论文章第2段表达方式的特点。

8.学生讨论总结:“夹叙夹议”。

9.教师总结:“非常睿智!本段的展开方式是夹叙夹议,除此之外,还有中心句构段:全段都围绕着中心句展开。”

课堂观察

本环节为本课难点,学生通过共情阅读、讨论、师生交流,能够循序渐进完成阅读训练。

(四)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我们一起完成了读、写、赏,第2段不仅有修辞之美,小草和小牛犊这两个例证也很美!它的构段也很美!当然大家读得学得也很美,交流得也很美!今天的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