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课前预学案数据分析

1.预习反馈。据课预习案的数据统计发现,第3题的正确率达到8%,不规范率达到76%,第4题第二问的不规范率68%,错误率28%。学生对含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认识模糊。(附第3题和第4题原题:第3题,温度由t℃上升5℃后是______℃。第4题,橙子每千克售价6元,m千克售价为______元。小明有n元,可购买______千克橙子。)

2.教师提问。学生小组交流,思考这两道题的规范答案。

3.学生回应。第3题答案带上括号。第4题第2问写成的形式。

4.引入主题。针对课前预学案中不规范率和错误率最高的两道题目,这节课围绕书写规则进行延伸拓展。

课堂观察

学生举手回答,描述规范写法,用红笔将答案订正在预学案上。

(一)情境导入

1.童谣引入。以一首永远都唱不完的童谣引入新课,通过青蛙数量的增加,引出对应的嘴、眼睛、腿和水声的成倍增加。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一环节内容。

2.教师提问。当青蛙的数量增加时,这首童谣还能继续唱。如果是4只青蛙呢?8只青蛙呢?

3.学生回应。以小组为单位回答4只、8只和100只青蛙时的嘴、眼睛、腿和水声的数量。

4.归纳总结。字母可以表示数。

课堂观察

因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互动时积极性高,正确率高,课堂气氛活跃。

(二)新知探索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介绍游戏《搭正方形》,完成导学案第二环节第1题。探究任务:(1)小组活动:利用文件袋里的工具,3分钟拼接,并写出多种方法的规律式。(2)选2—3个小组的代表,在小黑板展示和讲解思路。

2.组员配合,展示评价。

小组代表1:根据我们小组拼接的情况,第1种方法4+3 ( x-1),第二种方法x+x+ ( x+1)。

小组代表2:第2种方法可化简为:1+3x。

小组代表3:我的规律式和他们相同,但我觉得还有其他形式。

3.一题多解,拓宽思路。教师讲解一题多解的剩余两种方法。第3种方法:一个正方形4根火柴棒,100个正方形,重复了99个一根,归纳规律式4x- ( x-1)。第4种方法:每个正方形有上下两根火柴棒,中间共101根火柴棒,归纳规律式2x+ ( x+1)。

4.及时巩固,趁热打铁。完成导学案趁热打铁部分的内容。

课堂观察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探究和展示环节思维碰撞激烈,小组学生代表讲解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三)认识书写规则

1.探究问题,归纳规则。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判断式子的写法是否正确,总结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

2.组员交流,展示评价。小组代表回答,判断式子的写法正确或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和修改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

3.尝试归纳,掌握规则。与字母相乘,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n×2应写成2n,不能写成n2;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除法运算要写成分数形式;当和式中出现字母,且后面带有单位时,要将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课堂观察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尝试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学生基本掌握书写规则。

(四)限时训练

1.限时训练。限时5分钟完成《数学一本通》第24页课堂测试。即时批改,小组长用计算器计算小组平均得分,得出分数最高的3个组别,给予加班级德育分1分(第2组、第7组和第8组排名前三,给予加分)。

2.学生讲评。学生代表针对存在疑惑的题目重点讲评。

课堂观察

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熟练地统计和上报小组平均分。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其意义是能用式子简明地表达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掌握含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难点是实际应用,探索得到规律式。

2.教师梳理总结。承上启下,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代数式的内容。

课堂观察

经过小组探究、展示和归纳,学生能主动举手发言,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细分本节课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