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专家评价

三 专家评价

(一)优点

1.教学设计有深度。李艳老师认为:“胡迪在设计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哲理散文背后的概念:情与理(情感:用意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理性:逻辑严密,文章的写作思路‘总分总’,过渡词句,连接词,文章层次分明)。这样的课有深度,体现了单元整合。”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李艳老师认为:“本堂课的语文要素很明确。学生进行了展示:介绍罗素其人;学生朗读生字词等。课堂教学中先用填空题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然后通过2、3、4段可否调换顺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让学生知道‘文本是怎样写的’;然后梳理文章的过渡句,依然是让学生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再分析第2段中的连接词,让学生知道这个段落的内容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第一个部分的课堂小结:哲理散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理性,理性表现在思路清晰:总分总结构、过渡词明确、连接词等。理性的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这个部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处理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增加练习环节,开展基于问题的导学导练。李艳老师建议:“在哲理性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感情(情感)这个部分,老师用句子对比来讲解意象,讲解情感,在赏析句子的过程中,情感也讲得比较透彻了。但是明显学生对‘意象’这个专有名词还是心存疑惑,不太理解,这就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需要老师再想办法来解决,比如增加练习环节,开展基于问题的导学导练。”

2.建议增加文本中心思想的解读环节。单讲文本的意象化句子,可能会有割裂文本之嫌,缺乏整体化的思考。李佳老师认为:“这节课对于意象化句子的挖掘很深入。不过,只把意象化的哲理句子作为突破点,忽视整篇文章涉及的罗素的人文情怀,是否有割裂文本之嫌?这节课并没有谈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即罗素对不幸之人的悲悯情怀。”

3.建议增加朗读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李艳老师建议:“朗读也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技能,朗读也能帮助同学理解句子含义。如果能增加一点全文或段落的朗读,学生的理解也许会好一些。这节课,学生的朗读量是不够的。”

4.建议完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课堂的讨论环节,有一些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失语”的,是无话可说的。学生的合作讨论并不充分,注意力也很容易涣散。建议老师完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充分考虑小组内同质和异质的分配,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使得小组内成员都各司其职,有话可讲。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根基教育”生态教学模式所谈到的“基于对话的合作探究”,产生真正的课堂对话和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