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教师用PPT展示评论性文字,学生齐读。
这篇只有一千多字的短短散文,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以至于他逝世的时候,报纸上的大字标题报道即为《一代文宗溘然长逝——朱自清“背影”去矣》。与他合作了多年的开明书店所送的挽联——“长向文坛瞻背影”,也把他与《背影》联系在一起。
《背影》发表后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至今仍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
2.教师引出课题。《背影》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颇有影响力,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得到人们如此多的喜爱。
设计意图
用评论性文字让学生了解《背影》一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用问题将学生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
(二)学与教的活动
——预习反馈,了解学情
1.教师出示“学习评价设计”中的“课堂检测”部分,学生当堂完成。做完后,当堂展示,学生互相点评纠错,更正答案。
2.学生代表展示预习时小组投票选出的优秀《背影》绘画作品,绘画同学当堂讲解构思意图,绘画想传达的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再投票,当堂选出班级最优秀的绘画作品。预设最优秀绘画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位父亲的背影。具体内容见附件1。
3.教师在umu平台收集学生问卷,发现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展示学生提问最多的两个问题:《背影》这个标题能不能改为《我的父亲》?《背影》文章的主旨是赞美了无私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爱之情,对吗?
4.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和问卷调查中,老师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背影》一文的主旨应该是描写父爱,赞美父亲,表达作者对父亲的爱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看看此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设计意图
字音词义、文学常识用课堂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小组展示、班级评选优秀绘画作品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用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问卷收集整理发现学生预学中遭遇的疑难问题。了解学情后,聚焦核心问题,以作探究。
——细读文本,探究主旨
1.教师介绍“回忆性散文”及文体特点。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经历和感受的一种文章体裁。
回忆性散文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错综的叙述视角,即回忆主体——现在“我”的叙述视角和体验主体——过去“我”的叙述视角,双重叙述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在突发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人生感悟;二是有两种“我之心”,一种是“我”在彼时彼地的感受,另一种是“我”在写作文本时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章主旨。
学生完成“学习评价设计”中“课堂练测”的表格一和表格二。
3.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旨。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组内互换意见,共同讨论研究文章主旨。
4.小组代表展示,组与组之间质疑探究。
让每个小组都发言,展示组内研究结论,与他组重复的结论不说。若与他组有不同意见,可及时提出自己小组的质疑。最后在质疑探究中达成结论。
小组一:过去的我嫌弃父亲,对他不满,多有埋怨。作为儿子叛逆任性,虽然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却不愿意表达,也不理解父亲。现在的我理解了父亲的不易,原谅了父亲,接受了父亲。对父亲怀有愧疚之情,思念之情。我们组觉得文章的主旨是通过作者的前后变化来赞美父爱的伟大。
小组二:我们认为“过去我”对父亲不理解、嫌弃轻视,“现在我”因为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开始理解接受父亲,从第7段“自然”这个词中就可见作者情感上变化之大。但是对于文章主旨,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经历和感受的一种文章体裁。散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情感和感悟的,要关注作者情感。所以我们组认为文章主旨应该是通过描写父亲送别作者的故事,表达作者内心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小组三:我们组认为在第5段中有两句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作者对父亲还有一份愧疚之情。而且在第7段中父亲的信让作者发现父亲年迈身体不好, 作者作为儿子却不能尽孝床前,这里也隐含了作者内心的愧疚。这应该也是文章主旨中的一部分。
5.学生总结文章主旨和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小组之间交流,通过聆听展示、质疑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本文的主旨并非赞美父亲和伟大的父爱,而是表达作者内心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和思念之情。以“背影”作为标题是因为它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也是触动作者情感,使作者情感发生转变的重要形象。
学生总结阅读方法:第一,回忆性散文阅读要使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尤其关注“过去我”和“现在我”的段落,发现情感变化,寻找使得情感发生转变的事物,确定文章主旨。第二,散文是表达作者个人感悟的文体,要关注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
为了探究预习中生成的疑问,教师给出阅读方法“双重视角”,并提供学习的“脚手架”——表格一和表格二,让学生能有效地通过自主学习去探究文章主旨;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就是有备而来了,小组交流会开展得更顺畅;通过小组展示、质疑交流让组与组之间发生互动。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寻找文章主旨并总结主旨,学到阅读方法。
——关注文章反常处,体味“父子亲情”
1.教师介绍散文的第二种阅读方法:关注文章反常之处。
作者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文章的反常之处,矛盾之处。所以读散文要读懂作者情感一定要关注这些地方,分析细读这些段落和句子。
2.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学习评价设计”中“课堂练测”表格三。聚焦文章的“反常之处”。
3.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合作探究——“反常之处”表现出来的人物心理和父子情感的交流方式。
4.小组代表发言,班级合作探究。
让每个小组都发言,展示组内研究结论,与他组重复的结论不说。若有不同意见,可及时提出自己小组的质疑。最后在质疑探究中达成共识。
小组一:第1段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里的“不相见”可能是因为老师课前微课中所提到的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有许多矛盾冲突,最后导致父子关系破裂,所以才不相见。
小组二:第4段中有个地方很反常,家中祖母亡故,父亲失业,父亲中年要求职,压力巨大,心情肯定很糟糕。为什么儿子不陪父亲,反而留父亲一人在旅馆,自己和朋友出去游逛了?我们组分析这里可见父子关系很一般,儿子并不关心父亲。而且第4段中父亲坚持要送儿子,儿子却并不感动,只嫌弃父亲多此一举。父亲却不生气,也不解释是关心儿子。他们父子之间存在隔膜,互相都不解释表达情感。
小组三:第5段中父亲一路细心照料,儿子却毫不在意,一味轻视父亲。父亲表达的爱在儿子这里都被忽视了。他们的情感沟通很不畅顺。彼此心里存在很深的隔阂。
小组四:第6段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儿子被父爱感动;送别父亲时,儿子心中也有不舍。但这些感动和不舍儿子却没有向父亲表达。父子很相像,都不愿意表露内心情感。
小组五:第7段中,父亲的信也很奇怪,膀子疼痛怎么会死亡呢?父亲的反常话语中也隐藏着很多不好直接说出口的话语,可能是想通过示弱来赢得儿子的关心,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想念之情。
5.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评价设计”中“课堂练测”表格四。
学生课堂自由发言交流,师生共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段充满隔膜的父子之爱,这是一段充满错位的父子之爱。
设计意图
用“关注反常之处”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度进入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心理和情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师生交流探究三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体味这一段特殊的父子亲情。
——联系自身,个性表达
1.学生联系自身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思考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情感互动。
2.学生课堂自由发言,联系文章,反思自身,个性化表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反思自身,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学习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会拥有生命力。学生在联系自身的时候会发现文章中所描写的“充满隔膜的父子之爱”在东方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便会明白《背影》一文能受到人们的喜爱的原因。读《背影》一文会引起许多人内心的情感共鸣。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在本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师生共同小结:学习了回忆性散文的两种阅读方法——第一,使用双重视角,发现作者情感。第二,关注文章反常之处,体味人物心理和情感。通过这次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学会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而且文中的情感能丰富你们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人性,认知自我和他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总结,可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的问题中,老师可以明确哪些内容学生还不清楚,还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附件 《背影》课前预习案
附件
《背影》课前预习案
任务一:请同学们在umu平台上观看老师制作的微课《认识朱自清先生》。
任务二:请同学们给课后的“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写出成语含义。完成后拍照上传umu平台。
任务三:绘制《背影》图画 组内评选
1.学校要开展一次艺术绘画展览,邀请同学们将读过的经典文学作品绘制成图画,在全校展出。你选择了《背影》这篇文章,你会选择哪些事物和人物画进画中呢?请将你的构思绘制成画,上传umu平台。
2.小组内网络互评投票,选出组内得票最高的画,课堂展示。
任务四:完成umu平台问卷
问卷中问题展示
问题1: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老王》是回忆性散文,你能写下一到两点有关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吗?
问题2:默读《背影》全文,你觉得它是什么文学体裁?
问题3:读完《背影》后,你觉得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读完《背影》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