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散文两篇》中的第二篇。基于它所在的位置,我对它有如下几个思考:一是从文体来看,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由4课、5篇散文组成,这4课又各具特色,属于不同性质的散文,如《背影》是典型的回忆性散文,《白杨礼赞》是抒情性散文,《昆明的雨》是写景散文;而《散文两篇》则选取了两篇哲理散文。由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初步感知哲理散文的特点,学习阅读哲理散文的方法,并用阅读方法去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而哲理散文的特点,我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归纳为“情与理结合”。“情”就是丰沛的感情,即散文是个体化的独特感悟和抒情艺术,带有明显的个体化倾向和特点。“理”就是严密的逻辑结构,哲理散文会在形式上形成严密的结构,尤其要注意线索的梳理、起承转合等关键词,这样可以把握文章的脉络。

本节课由三个环节组成,其一是感知文本、厘清思路;其二是感知哲理散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意象”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来分析句子中的情感,即赏析意象化的语言;其三是总结和测评。总结文本的特色,学生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下节课继续学习做铺垫。

从教学环节来看,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问题。事实上,在基础知识讲解部分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大多是老师一直在讲,学生是否真的记住了,还有待商榷。这部分完全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率的方式,如采取让学生录微课的方法,让学生来讲。学生微课的形式也避免了学生推选代表、上台、下台、打开演示文稿等时间,节约的时间可以用在第二个环节,即运用“意象”分析句子。围绕疑难,集中突破疑难,课堂也会更有效率。根据红桂中学“根基教育”课堂理念,我做出如下的修改:在三个环节的设计中,环节一是展示,展示预学成果后,开展一个快速的测试环节,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再“趁热打铁”复习一下,环节一的时间要整体缩短;环节二是重难点讲解,围绕疑问,给出基于问题的导学导练,给予学生更详细的支架,供他们理解,因有难度,环节二的时间要略微增加,教师给出的引导要更细致,同时增加练习的环节;环节三是总结,应增加反思学习过程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学习内容上的总结,多给一些同学发言展示的机会。因学习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学生在总结反思时不能只总结知识上的收获、反思知识上的不足;还应反思人际交往领域,如合作探究的收获等;以及自我精神层面的领悟和升华。反思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而是多维度的。

从教学实施来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需要完善。小组的合作学习开展不到位,使得有些学生显得“无所事事”“不在状态”。本节课涉及3次小组合作,第1次是正式上课前的预习作业(课前);第2次是总结哲理散文的“情”与“理”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环节2);第3次是意象化句子的鉴赏(环节2)。这3次小组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应设计权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利用小组学习单等媒介,最大程度地动员同学们参与到讨论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日常的课堂中就应该有目的性的训练,如组长的领导力、小组的默契度、小组的分工机制等,让每位同学都能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功夫花在平时”,我应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花时间训练同学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礼仪的周到、角色的扮演、发言的次序、角色的轮换等,还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任务,如:对于能力强的孩子,让他后发言,并且注意归纳前面同学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尽量让他先发言,轮转式的发言,越靠后发言难度越大,如果能力较弱的孩子留在最后,他就会无话可说,感到尴尬。这不符合红桂中学“根基教育”生态课堂的目标:让每个孩子在原本的基础上进步一点点。故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他们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得,都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些细节层面的考虑,还要继续完善,并在常规课堂中认真踏实地践行下去。

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但对于同学们来说,到底该如何具体揣摩不同意象蕴含的不同感情,还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在理解意象化的句子这部分,我显然没有控制好时间。这部分是重难点,本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个地方停留,我可以再细致一些,一步一步地引导,并让理解速度快的同学去教速度相对慢的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掌握会更扎实一些。另外,运用是学习的高级层次,如果能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如用本节课学到的“情与理”的方法写一段话或用独特的意象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有关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课堂实际操作层面的反思,我还想就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做一个补充。“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学生们在学了罗素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之后,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人生呢?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罗素高尚的品德、悲悯的情怀和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感染学生,在课堂中,应着重介绍罗素作为社会活动家的一面,如在反核武器宣言上的签名和他发表的反战言论。这些事迹的详细介绍有助于学生突破自己关于人生看法的小格局,有助于学生为美好人生提供充足的养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没有完美的课,但每一位老师都在追求完美课堂的路上。希望今天是个起点,在红桂中学“根基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将在追寻完美课堂的道路上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