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专家评价
(一)优点
1.注重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具有随机性,又表现出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本节课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试验操作,分3个步骤来执行,观察自己的试验结果,汇总小组的试验结果,小组间比较后,最后汇总整个班级的试验数据。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使学生在不断的结果对比中体会随机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模拟试验,可使试验次数大大增加,同时通过数据动态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与规律性。
2.课堂的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达成。中考要求学生了解事件的分类,理解概率的意义,知道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会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目标设计做得非常具体明确,智力目标是会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给定事件的概率,非智力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试验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和结果的等可能性。学生在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体会能力的形成。通过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引申,课堂的设计思路清晰,保证教学目标达成。
(二)问题和建议
1.课题引入环节拖沓。数学各个阶段的内容,从小学到初中,甚至高中,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的。比如说我们这一节的内容,七年级《概率初步》一章通过抛掷一枚硬币的试验来感受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进而解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九年级《概率的进一步认识》中,出现了新问题,抛掷两枚硬币,同样是先做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然后是用列举法来计算概率。对比这两章的学习,教材给出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和回忆起来。所以本节课的引入“复习回顾”给出了4个七年级的题目,有些重复拖沓,建议直接用九年级《概率的进一步认识》的章前问题引入,这样既节约时间,又直截了当。
2.预学反馈,应及时解决。既然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预习后孩子们还写下了自己的疑惑,老师在课前也展示了同学们的问题,那课堂上就应该设置一个环节解答这些问题,可以是同学经过比较、交流后自己解答也可以,或者是组内或是组间的同学来回答,甚至是教师来给出解释。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评价要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坚持“为学习评价”的立场,让课堂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没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有些偏重结果。课堂学习评价的设计要把“学的过程”和“学的效果”两者有机结合,坚持“进展性”评价,精准分层教学的评价方案。本节课,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评价方案,比如对学生的试验报告,课前生疑环节等设置评价方案,课中针对学生的展示环节给予正向激励性的评价,课堂练测和课后练测分等级呈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