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教学过程设计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展示,诗词导入

1.教师展示松梅图片,启发学生用诗词来赞美。树是自然界中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譬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柳树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松树的雄姿;又譬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梅树的倩影。

2.教师引出课题。今天,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走进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起去了解何谓礼赞?他又为何礼赞白杨?

设计意图

精美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意蕴深远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与教的活动

——展示成果,预习反馈

1.各小组汇报(以课件整合的形式汇报,每个问题由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一分钟)。

2.公布基础知识小测试,学生回答。

3.小组批改、订正。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交流讨论,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吸收优点,改进不足。课前设计预学任务,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感知文体,探究生疑

1.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七年级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你知道什么是托物言志吗?请把你了解的写下来。

2.学生温故知新,思考并回答。

3.教师提问。朗读《白杨礼赞》全文,同学们,它是一篇(__________)的散文。

4.小组合作探究,感知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

小组探究任务:

你认为作者所托何物?你是怎么找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方式:采取学习单任务方式,要求小组记录员认真记录组员观点。

你认为作者所言何志?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式:学生充分讨论,并给出答案。每个同学的发言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记录员要记录全面,代表发言要求全面具体。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中,注意培养组员的责任意识,认真阅读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筛选重要信息做好记录,组长总结发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在课上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探”“展”“讲”“习”综合运用。

——注重朗读,突破疑难

突破疑问:理解白杨树的极普通和不平凡。(讲解、探究、展示、练习)

1.具体环节:小组合作探究。

第一个问题:白杨树“普通”在哪里?找出表示它“普通”的句子:___________

我来朗读这一句(段),我想带着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出它的“极普通”。(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说它“极普通”,我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极普通”表现在:西北地区极普遍;不被人重视;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第二个问题:白杨树“不平凡”在哪里?我们找出的段落或句子是:___________

我来朗读这一句(段),我想带着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出它的“不平凡”。(朗读——评价——品读——评价——再品读——体会)

说它“不平凡”我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讨论。

归纳: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

生长环境上不平凡: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外形特点上不平凡:枝干笔直,力争上游;

象征意义上不平凡: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3.以读促解,理解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带感情地朗读“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同时也自然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师生总结。

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我们要做到:

能找准所托之物,快速抓住物的外形特征

能分析内在品质,较好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寻找重点语句和朗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理解文章的内涵。及时总结学习方法,有助于加深记忆,为同类文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读写结合,妙笔展示

1.教师布置任务。

本文在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否定它是树中的“好女子”,转而赞颂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前后对比突出了表达效果,请你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小段文字,可以写人、物或景。(30字左右即可)

2.独立创作。

3.组内分享。

4.班级展示。

5.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收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检测学生的听课效率,使所学知识更鲜明地印在学生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