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专家评价
(一)优点
谭振兴老师评价。于丙震老师的这堂物理课,不仅体现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性”,同时也体现了物理课堂的“教育性”。 纵观于老师的这堂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引课时,教师通过对预留问题的解决及发现问题,引出本节课内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课堂上,通过对物质的鉴别的学习,感悟密度的自然规律、培养了学生深入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的意识,树立科学的质疑精神。
2.在“鉴别金项链实验”这一环节上,于老师先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基础上,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使学生在看似轻松实则紧张思考的气氛中,沿着教者预设的台阶一步一步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可贵的是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了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3.在密度鉴别内容得出后,引导回顾利用密度公式的研究过程,使学生感悟科学规律的获得要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从而使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李富贵博士评价。于丙震老师的这堂物理课,在金属球空心实心知识教学环节上,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首先通过实验引出鉴别空心的方法,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来感受身边的物理,认识到了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初步判断空心实心的方法。本节课教学,教学素材贴近生活,教学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生动的情景为依托,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并且做到了渗透德育,润物无声。
(二)问题及建议
李富贵博士建议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探究,后教授学生知识。
谭振兴老师建议教学深度的挖掘。在教学上进行更深、更广的挖掘,密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深层次的挖掘更有助于学生对密度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