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看图配诗。大屏幕依次播放柳树、松树、梅树图片,师生依图配诗。“树是自然界中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譬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柳树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松树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梅树的倩影。”

2.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杨树,一睹它的风姿神韵。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提问:何为“礼赞”?

3.学生答疑。“礼赞是最高礼仪的赞美。”“崇敬的、崇高的、最高规格的、最真诚、发自内心的赞美。”……

课堂观察

由典型植物图片引入,学生应和与之相称的古诗词,学生积极,声音洪亮,解释题目“礼赞”气氛活跃。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兴趣的导入,达到了较好效果。

(二)预学反馈,订正评价

1.学生展示预学情况。学生将预学案以组为单位从生字词、作者介绍、文学常识等方面用PPT在大屏幕进行反馈,教师组织学生及时订正、评价。

2.教师整理预学疑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将疑问列在预学案中,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堂观察

学生展示预学过程自信大方,教师引领订正、评价及时,疑难问题整理迅速,因把控不足,用时超出预计。

(三)小组合作,组织探究

——展示疑问:三个主要问题

问题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章中出现过多次,有什么特殊作用?

问题2:某些同学认为第2自然段可以不要,因为它跟白杨树没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呢?

问题3:“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感觉矛盾,不好理解。

——小组学习:白杨树极普通

1.教师明确任务。探究第三个问题:白杨树普通在哪里?找出它普通的句子,说说它普通的理由。

2.学生合作学习。读、找、评、品,找出普通的理由。

3.学生交流分享。学生向全班分享小组学习成果,通过读品结合的学习方式说出白杨树的普通之处,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请看第8自然段第1行: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又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说它普通,我们的理由是:第一它不被人重视,第二它是极常见的,第三它极易生长。”(掌声)其他小组学生补充:“它普通的原因还有——它的姿态并不优美。”

——师生总结:普通之处

归纳白杨树极普通表现在:(1)西北极普遍;(2)不被人重视;(3)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弯曲盘旋的虬枝。(姿态不美)

——探究学习:白杨树不平凡

1.教师讲述。白杨树极普通表现在它的生长环境和外形姿态,不平凡又表现在哪里?

2.引导学生思考。联系上下文,找出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里?

3.教师小组巡视,成为倾听者、观察者、记录者、协调者。

4.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找——读——品——议”直接学习,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心得。

学生:请看第7自然段,请听我朗读:“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伟岸、正直、朴质、严肃”这些词都有感情色彩,是形容词,且是褒义词,我认为在此处用来形容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

教师:我们把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读出来,好吗?

学生带感情朗读。

学生:请看第80页“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读到这句话感觉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师:白杨树不平凡,因为有极强的生命力。请带着你们的感悟朗读这一段话。

学生:我补充。请同学们再看第7段,我来朗读:“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我非常想问一下:“难道白杨树它不是伟丈夫吗?”它,是一个伟丈夫!因为这段话运用了四个反问句突出强调了它的不平凡。体现了白杨树它是严肃的,坚强不屈的,它像个哨兵保卫着我们的家乡,它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回头看第2段,在课前习中,某些同学说第2段可以删掉,因为它跟白杨树没有什么关系。你认为说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我认为不可以。因为第2段描写的是它的生长环境是不平凡的。

——师生归纳:不平凡之处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

(1)生长环境上不平凡: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2)外形特点上不平凡:枝干笔直,力争上游;

(3)象征意义上不平凡: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精神品质上不平凡: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课堂观察

由中心问题“极普通和不平凡”入手,教师引领学生抓住富有感情的重点字词句细致探究,教师善于聆听引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味,由浅入深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形成了较好的情感共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效果极好。

(四)课堂小结,方法提炼

学生:我知道了白杨树虽然在外表上比不过婀娜多姿的柳树,但是它有极不平凡的内涵和极为高尚的品质,让我对它产生了赞美和敬畏之情。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这类文章,首先要找准作者所托之物,然后找到物和人的相似之处,再来品味它的内在精神,理解所言之志。

教师:同学们收获颇多,还总结出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二步学习法:一、找准所托之物,抓住外形特征;二、分析内在品质,理解所言之志。希望同学们灵活运用。

课堂观察

课堂结束前设置这一环节,学生谈收获非常有必要。学生通过在脑海中回顾所学内容,并依据板书和学习笔记,进行筛选、提炼、重组,既抓住了要领、加深了记忆,又及时反馈学习输入与输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