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激趣导入

1.教师展示名言。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2.学生齐读名言。

3.教师解释名言。同学们,苏格拉底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那我们就会虚度一生。这样的生命是不值得度过的。

4.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看一下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的。

课堂观察

学生齐读名言,声音洪亮。有几位同学还记录了这句话,可见学生很喜欢这句话,觉得有哲理;也有几个孩子显得有点游离,没有开口。

(二)感知文本,厘清思路

——字词等基础知识讲解

1.教师抽查。教师抽取4位同学的字音幻灯片展示,让其他同学检查是否有错误,并要求全体学生朗读字词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展示。两位同学展示搜集到的相关文学常识与作者资料,包括罗素的家庭背景、成就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

课堂观察

大部分学生做了预习,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在书上。伴随着教师的讲述,在聆听同学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自行订正,自主意识强。汇报罗素资料的同学声音洪亮,幻灯片也做得美观大方。

——思考写作顺序及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能否调换2、3、4段的位置,如果可以,应怎么调换;如果不可以,思考为什么不能调换?

2.合作讨论。讨论内容为写作顺序及层次安排,梳理文章的结构。

3.学生回答。

小组1:“不能调换。因为第一段中已经提到了爱情、知识、对人们的同情的顺序。”

小组2:“2、3、4段内容有递进的关系。爱情、知识、对人们的同情逐渐增强。”

小组3:“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云霄,而同情心却把他带回尘世。这有一个提示的过渡句。”

4.教师补充。引导学生掌握划分层次的方法。注意文中有逻辑提示词“此外”,且各段开头还有过渡词、过渡句。

课堂观察

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小组作业的汇报人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参与互动感较强。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很清晰,但学生回答问题的句子比较零散,建议在课堂中增加学生聆听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观点的能力。

(三)细读文本,理解词句

——感知哲理散文的逻辑性

1.教师提问。这篇散文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哲理散文的逻辑性?

2.学生总结。有过渡词、过渡句,体现了逻辑严密。

课堂观察

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哲理散文逻辑性的表现。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理解哲理散文的情感

1.教师发布探究任务。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方面的差异。第一个句子:“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第二个句子:“这三种激情,就像大风一样,在大海上,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地步。”请回答问题:以上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2.同学们先独立思考,随后开始讨论。

3.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1:“我觉得是第一句更好。从用词的角度来说,‘飓风’表现得比大风更强烈。‘苦海’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痛苦的感受。‘边缘’表示还没有掉下去,还有挽救的地步。”

小组2:“第一句有很强烈的情感色彩,具有深刻的表现力。”

小组3:“飓风比大风更强烈,代表着三件事给作者的感觉是非常浓烈的。苦海更体现出作者的痛苦。‘肆意’更体现出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支配。”

4.教师总结。这三位同学都认为第一个句子更好。作者的用词并不是代表着实际的情况,而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是一种感觉的投射。这些词就叫作意象。大家都认为第一个句子更好,就是因为第一个句子运用了非常多的意象。

5.教师展示意象的含义,并要求学生齐读。“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原文中的这些意象是用来形容作者内心的感情的,这些感情是无形的,这些词却让它变得有形,这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课堂观察

学生讨论不太充分,小组有合作,但能看到一些同学在课堂是“失语”的。品味意象化句子是本课的难点。个别孩子理解了这一问题,其余约一半的孩子显得有些迷惑。

(四)反思所学,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美文,它美在什么地方呢?

2.学生回应。美在意蕴深刻、情怀博大、文采斐然。美在情理交融、语言生动。

3.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所学。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1:“学到了罗素那种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

学生2:“学到了可以通过提示词、过渡词和过渡句来梳理文章的结构。”

学生3:“学到了小组讨论要注意听别人说的话。这样才能向别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

4.师生共同总结。

哲理散文的特点是情与理的结合。我们可以从逻辑性(如层次、结构)和感性(品味意象)来欣赏哲理散文,把握文章的内涵。

课堂观察

学生思维比较开阔,每个人都能反思、回答,有所收获,且角度多样。有一位学生反思在小组讨论中要注意聆听,这个角度很新颖,虽然不是反思知识层面,而是反思了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样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