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设计
(一)厘定目标,取舍得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环节较完整,从设计上来看只是一个不会出错但是比较难出彩的课堂。也因为环节完备,因此教学任务也随着环节的增加而增加,课堂容量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可操作性,故从本堂课的课堂实况录像看到每个环节都由于时间的问题而被强制压缩,可能学生还没有完全内化上一环节的所得,就开始下一节的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自如地发挥,时间的紧迫感也同时让教师的教学状态紧张了起来。
虽然有很多内容想教授给学生,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必须从所有精彩的内容中有所取舍,舍掉部分内容来换取一个重难点突出、节奏轻松更具有生成性的课堂。
(二)熟悉教材,优化内容
教材安排中,第一章勾股定理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先学习勾股定理的文字,第二课时才介绍勾股定理的由来、证明方法与简单应用。第二节学习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三节为勾股定理的应用。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单元设计的方式对课时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的逻辑更加顺畅。如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可先顺应历史的发展,介绍勾股定理的由来,体会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教材中本节课的安排还包含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既要培养学生逻辑证明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则凸显不了课堂的重点。让学生先从数学史的角度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其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探究定理存在的必要性和起源。再学习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以及在几何问题中的简单应用更加符合认识规律。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
虽然本节课设计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探讨研究,但课堂和学案的设计中缺少对学生的全面关注。定理的学习与讲解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难度很大,学生会因为害怕出错而不知从何讲起。如果任务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水平层次的学情,那么课堂活动就无法充分展开。基础较弱的学生课堂参与感会越来越低,以至于产生放弃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各个层级,设置适合学生能力的习题与活动,以此提高各阶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