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教学过程设计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名言警句,激趣导入

1.教师展示名言。屏幕上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2.学生齐读名言。

3.教师解释名言。同学们,苏格拉底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思考我们生命的意义,那我们就会虚度一生。这样的生命是不值得度过的。

4.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看一下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的。

设计意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二)学与教的活动

——课前预学,成果展示

1.各组展示预学微课。

2.教师组织知识测试。教师根据微课内容,挑选核心的知识点,做成小试卷,学生回答。

3.组员互相批改、订正。

课前让每组录制微课小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上直接用基础知识小测试的形式检测预习的成果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组的展示微课上。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知难生疑

1.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认识哲理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个性化的表达,是抒发作者感情和感悟的文体;而哲理,顾名思义,就是道理。哲理散文既要讲一个道理又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那么哲理散文的特点就是——情与理的交融。

2.教师布置任务。哪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性?哪些句子又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呢?

3.学生自主学习。

4.学生展示成果并提出疑难。学生找到过渡词和过渡句,总结哲理散文逻辑性的特点。学生能找出有感情有哲理的句子,但无法理解这些句子。

5.教师布置任务。文中这些有感情的句子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预学任务的发放,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既可以锻炼学生根据概念检索信息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生出疑问,学生会更有好奇心和兴趣参与到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合作探究,突破疑难

1.教师引导,给出支架。理解句子“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绝望的边缘。”教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句子2:这三种激情,就像大风一样,在大海上,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地步。

请讨论并回答: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通过对比,让学生抓住一些词:“飓风”、“深深的苦海”、“肆意地”、“边缘”。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的重要性,这些词与情感表达直接相关,是作者内心的形象化表达。

2.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的讨论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采用学习记录单的形式记录,每组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记录员记录每个人的观点,最后发言的同学总结全组观点。

3.师生交流,共同总结。读哲理散文的句子要抓住意象。这些名词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投射,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是内心主观与外物对象一体的存在。

4.以读促解。引导学生体悟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朗读促进文意理解。

设计意图

基于上一环节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如何理解有哲理句子,设计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环节,最终在课堂上解疑解惑。

——课堂练测,实练提能

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同类练习,同种方法的迁移。理解句子:“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提示(小支架):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震颤的心”“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些都是解释“孤寂”的意象,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生生互评,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

使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关键意象去深层体悟情感,理解哲理性的句子,让学生有阅读哲理散文的路径。让学生在学习后及时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启发诱导,情感升华

1.展示疑问。展示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频率最高的问题——如何理解句子“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2.学生展示作者资料。展示内容包括罗素的家庭环境、婚姻状况和哲学成就。

3.教师补充。罗素除了有作为学者的一面,还有作为社会活动家的一面。如,在一战时,他发表反对战争的言论等。

4.教师提炼升华。那些远方的哭声,不能因为不曾看见就漠然视之,那些远方的哭声与罗素有关、与我有关,那是“我”的责任与担当,是超越国家和种族的大爱。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感受罗素关于人生的大格局,探讨人生的意义。

——读写结合,美文展示

1.教师布置任务。用哲理散文“情”与“理”的特点,写一段有哲理的话,可以评价罗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表达对自己生命的期许和思考——怎样的一生才是值得的一生。具体任务:学生自己选取意象,运用意象化的语言,且兼顾结构层次的逻辑性,以及自己的生命体悟,写出一段自己的感悟。

2.学生完成创作,展示作品,组内分享,然后全班分享。

3.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4.学生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由单纯的知识输入到输出,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写作中,真正内化哲理散文的特点“情理交融”。交流分享、合作学习,同学评价的过程是再一次学习的过程,有复习巩固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美文,美在什么地方?

美在结构完整;美在层次分明;美在情理交融;美在语言生动;美在境界感人,等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不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反思,并提出疑问,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也便于教师课下进行个性化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