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专家点评
2025年08月11日
三 专家点评
(一)优点
1.通过动画和模型,建立起宏微结合的化学思想。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原子结构,渗透了“宏微结合”的化学学科素养。本节课教师通过化学史、电子运动的动画视频、自制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以及对原子结构的问题探讨,用问题串搭建起原子实物模型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从不同层面认识原子的结构,初步建立“宏微结合”的化学思想。
2.启发诱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诱导,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整节课沿着:了解人类探索原子模型历程——感知原子的结构——画原子结构示意图——自制原子模型的教学线索,层层递进。教师在聚焦学生小组的讨论与动手能力的同时,利用直观化的教学语言和模型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抽象化的原子结构的理解,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问题及建议
1.缺乏基于自主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只有基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本节课中,虽然教师一环接一环抛出诸多问题,但是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讨论情况看,这些问题只在学生思维表面短暂停留,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唯有坚持先教后学,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吸收信息能量,并自觉加工内化,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对化学史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深刻。化学史蕴含着巨大的人文价值,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化学史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不应该只呈现客观的史实,应该从化学史中挖掘素材,创设学生能感知和理解的情景,让学生更加充分、近距离地接触化学史,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体会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端正科学态度,从而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