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红桂中学根基教育生态教学模式实验指导纲要

附录:红桂中学根基教育生态教学模式实验指导纲要

为全面落实“课堂革命”,精心打造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依据红桂中学“根基教育”基本理念,在借鉴多所课改名校教改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核四维多元”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式,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变式创新,形成基本式+变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为依据、以习得为重点、以思维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全面落实“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扬长发展”的罗湖教育理念。

二 内涵与理念

(一)根基教育的内涵

1.根的内涵。根,形声字,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主要指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根,木株也(《说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论衡·超奇》)。引申意义有二:其一,比喻为事物的根由、依据、基础、本质、本源、初始点。其二,动词意义上指“植根”。

2.基的内涵。基,形声字,从土,其声。本义为:墙基。基,墙始也,泛指建筑物的根脚。引申意义有三,其一,引申为“基础”,主要指事物发展的原本条件。其二,作为动词来讲,指奠定基础,按照创建来使用。其三,作为形容词,主要指根本的,基本的。

3.根基教育的内涵。“根基”的意义综合“根”与“基”的引申意义,其意指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创造条件;根基教育界定为:根据学生禀赋条件,实施基于学生幸福成长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植物的生长需要扎根于土壤的根须汲取养分,才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根基教育就是要培植良好的土壤,提供充足的营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根基教育的理念

1.基于个性的差异化发展。落实“让根基教育成就一生”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实现“奠基幸福人生”的愿景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为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最大程度提高”的目标创造尽可能的发展机会,在同步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异步提高和差异化发展。根基教育是基于学生内在品质和素养的教育,学生的成长始于根基,学生的发展取决于根基,“固本强基”是根基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根基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从学生现实成长的基础条件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最重要的品质、最关键的能力开展的教育。

2.基于生态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个生态因子以知识信息为媒介,在特定的班级环境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信息能量交换系统。根基教育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也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逻辑起点。生态课堂是在根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优化影响“学与教”活动的各种因素,使之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状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生态课堂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生命成长的状态。生态化教学模式必须以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基础,通过优化学习小组,建立互助同学的学习氛围,以取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最大程度提高的课堂教学愿景。

3.基于问题的导学导练。课堂教学是落实根基教育的基本途径,只有实施基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学问起于“疑”,只有解决不同学生知识理解中的疑难困惑,才有知识的长进;只有化解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才有能力的提升。“一核四维多元”就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根基教育要构建以“问题导学”为基本流程的生态课堂教学基本模式,通过问题分析与解决这一途径,全面提高基础知识技能内化效果,全方位渗透学习品质的培养,全过程营造能力生成的情境,为学生固牢根基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4.基于自主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只有基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没有自觉、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教学效果将不可能有效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目标、方法、行为和态度的自我调整。生态教学模式坚持先学后教的基本原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预学基础上的合作探究和协作学习。生态课堂把学生能动地吸收信息能量并自觉地加工内化作为教学发生的基本条件,把互动对话作为信息能量传输的基本方式,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讲解、释疑、辅导作为知识内化和能力生成的手段,通过师生之间情感、信息和行为的互动,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能量的动态平衡。

5.基于对话的合作探究。课堂探究是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能力生成主要渠道,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路径依托。生态课堂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把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生态教学模式把生成疑难作为教学的起点,把通过探究解决疑难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把实践练习作为提升能力的基本保障,系统化地设计教学环节流程,使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维互动生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同生共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 基本原则

(一)教学设计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坚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系统化原则,从学期到单元、从单元到课题、从课题到课时,分层次系统化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避免碎片化的教学割裂教学的整体性,贯彻此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清晰厘定目标。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从课标总目标、学期分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出发,清晰地厘定弹性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呈现要关注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设置及达成效度,做到分步呈现、动态取舍、调控生成,目标表述要充分体现科学、适度、具体、可测、分层和可操作。

2.优化学习内容。课堂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突破现有教材,敢于取舍,善于拓展,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背景、原有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层次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和各类学测考试的要求,便于学生同化、顺应、建构、迁移,让碎片化的事实性知识在课外自主习得,让概念性知识在课内通过问题解决加深理解,让程序性知识通过实践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3.科学制定策略。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要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要根据学习方式的需要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流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与同伴更多交流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把信息技术因子全面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二)教学实施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实施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大化差异发展作为基本价值追求,依据学生在课堂的真实需要动态调控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式和流程环节,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为学而教”,贯彻此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施要以落实课前预学任务为前提,把“先学”置于“课堂探究”之前,使课堂学习在课前预学的基础之上循序展开,为课堂探究创造必要的经验准备,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施教行为要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和具体问题进行精准的引导、必要的辅导和针对性的指导。

2.坚持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施要以合作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展开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流程,精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知识的流量和深度思考价值的问题,把知识“还原”为具体问题,把问题设计为问题串,组织引导学生互动探究,采用对话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与同伴更多交流机会。

3.坚持启发诱导。教师要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通过多维对话、展示反馈、诱思激疑、启发引导、疑难点拨等方式,在导学导练、答疑辅导、问题诊断、精讲善导、巧评激励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对话,通过有效的对话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在解疑释难的过程中体现,让启发诱导成为教师的常态化教学行为。

(三)教学评价的进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坚持“为学习评价”的立场,让课堂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内容方式的选择、评价激励过程的调适等方面都要体现出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要求,贯彻此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准设计评价方案。课堂学习评价的设计要把“学的过程”和“学的效果”两者有机结合,发挥评价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系统化地设计课堂教学可操作的评价方案,从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和反馈等层面精准诊断学生在学业质量标准方面的差距,分层设计评价规则,充分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2.创新评价内容方式。课堂评价要注重目标与评价方式的匹配,坚持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聚焦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任务,精准优选评价内容,通过有效评价促进自我反思,通过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与行为的养成,激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激励学生自我管理、鞭策、改进和发展。

3.发挥正向激励功能。坚持“进展性”评价的基本导向,体现对学生的伦理关怀,倡导无伤害评价。课堂评价要充满温馨、关怀、激励,成为学生心理获得抚慰、动机逐步强烈、信心不断增强、反思循序深入、目标逐渐明晰的过程。把“有效”评价作为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的兴奋剂、诱导学生反思的“催化剂”、学习进阶的“脚手架”。

四 内涵及特点

(一)理论框架

生态教学模式把学与教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以教学活动展开的时空结构为序,按照课前预学、课堂探究、课后练测三个基本阶段构建教学过程,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一核”指核心目标,“四维”指实施的路径环节,“多元”指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其中:课前预学以“生疑知难”为核心目标,为课堂有效探究创造必要条件;课堂探究以“解疑释难”为核心目标,按探、展、讲、习四个基本环节设计教学流程,为有效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创建机会;课后练测,以“实练提能”为核心目标,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生态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架如图1所示。

(二)基本特点

1.一体两翼的功效结构。生态教学模式是一个框架基本稳定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分别界定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过程以课堂探究为主体,以课前预学为基础,以课后练测为保障,形成“一体两翼”的功效结构。实施中需要根据阶段性教学任务动态调整时间结构,使教学任务与教学模式相互适应。

图1 红桂中学生态教学基本式理论构架

2.动态平衡的教学过程。生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师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的能量和信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保持平衡。为保证教学的完整性,每一阶段均预设了实施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封闭模式。实施中需要结合学段要求、学科特点、班情实际、具体内容构建教学过程,创新环节流程,以保证教学过程中目标任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之间的动态平衡。

3.环节可选的多变流程。生态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具有多开端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起始环节,也没有必须的终结环节,教学流程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的需要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探、展、讲、习四个基本环节是备选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序化的环节,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具体教学情境选择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的流程步骤也可根据需要取舍或创新,在调适中生成教学流程。

4.多元互动的方式方法。生态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学习方式多元化,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一切皆以具体的学情实际和教学情境为选择的依据,尽管每一个学段都预设了可能的教学方式方法,但仅仅为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教学实践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原则,根据变化的教学情境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方法,而且教学方法要依据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5.变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生态教学的核心特征是动态生成,根据“基本式+变式”的实施策略要求,生态教学确定了“一核四维多元”的教学基本范式,仅为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依据。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变式创新,同一学科也要根据学段要求进行变式创新,相同级段学科课根据具体课型进行变式创新,每位教师也可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进行变式创新,以构建提高教学效能的不同变式。

五 实施与操作

(一)课前预学

课前预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根据预学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疑难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探究的前提条件,预学效果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能。

1.基本内涵。“一核”,即预学阶段的核心目标——生疑,指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学习内容、理解概念原理、尝试解决问题,生成个性疑难问题;“四维”,即预学阶段的基本环节,概括为“三知一反”,具体指感知内容、梳理知识、知能转化、疑难反馈,通过落实四个流程步骤的学习任务,达成生成疑难的目标。

2.操作流程。课前预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生成疑难,按以下流程操作:第一,整体感知内容。学生在预学导航的指引下,通过阅读文本、查阅资料、浏览资源等方式,在初步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学习内容,标示出知识盲点。第二,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在根据预学案梳理知识要点,识记必要的概念原理,理解课时内容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找出自己在理解知识和原理方面的疑点。第三,尝试知能转化。学生根据预学案所设计的问题或尝试练习要求,初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必要的尝试练习,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难点。第四,疑难整理反馈。学生在完成预学任务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理解概念、知识、原理和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难困惑点,通过小组书面反馈个性化疑难问题和需求支持。

3.保障条件。课前预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保证其实施效果,具体要求如下:第一,科学编制预学案。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学科组可统一编制学生课前预学提纲,提前印制下发。预学案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和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坚持问题导向。预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内容感知、知识梳理、尝试练习等项目,具体内容要体现问题导向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逐一解决。第三,做到适量适度。预学案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做到内容聚焦、容量适度、难易适中,依据学情体现差异,实现同步学习异步提高的目的。第四,落实制度规范。学校要合理安排课时结构,为落实预学任务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预学习惯,并通过查阅落实和小组书面反馈,全面掌握学生的疑难问题。

图2 预学阶段“三知一反”流程结构

(二)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交往互动过程。课堂学习质量决定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核心。

1.基本内涵。“一核”,即课堂探究的核心目标——解疑释难,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话质疑、启发讲解等方式解决学生疑难困惑的过程;“四维”,即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角度,把课堂探究的四个环节概括为“三导一习”,具体指引导探究、指导展评、诱导释疑和练习巩固。

2.操作流程。

——探,即探究问题。探究环节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可在其他环节之后,按照创设情境、组织探究、教学视导三个步骤实施,操作要求如下:第一,探究的问题要具体。教师要把知识原理具体化为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可探究的具体问题,问题的界定要明确,让学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第二,探究方式要灵活。教师根据探究问题的性质特点,选择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等方式组织开展探究。第三,探究方法要多样。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可选择分析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线索的方式,可选择互动质疑达成共识的方式,也可选择寻求同类问题解决规律的方式,可选择变式问题解决方法的方式。第四,视导过程要细致。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活动的现场,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组织学生有序探究,及时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难困惑,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

——展,即展示评价。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可按照交流汇报、互动质疑、评价总结三个步骤实施,操作要求如下:第一,交流汇报务求有序,根据探究方式选择展示交流的具体方法,一般采取先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面对集体展示汇报,具体方式视教学情境而定。第二,质疑互动务求实效。教师要根据探究结果汇报、质疑问难、展示交流和互动质疑中所暴露出的知识盲点进行补充,对知识理解的疑难困惑进行点拨引导,对错点进行强调纠正,对混淆点进行比较。第三,评价总结务求全面。总结评价要突出共性问题,兼顾个性问题,强调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对小组的量化评价要公平公正,根据实际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具有激励性。

——讲,即释疑讲解。讲解是最灵活的一个环节,按讲解知识、解释概念原理、讲授解题方法、讲演操作流程等步骤实施,操作要求如下:第一,讲解要具体。要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理解知识原理过程中的疑难点,动态选择具有启发思维、补充知识、拓展理解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第二,方法要灵活。要针对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问题探究要针对疑难困惑进行启发点拨,课堂练习要针对错点、混点和疑点补充知识疏漏,课堂小结可采取强化性讲解的方式,强调核心知识要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第三,过程要简约。教师的讲解以精炼的口头语言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板书或媒体,体现直观形象性和简约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原理,理清知识脉络体系。

——习,即练习强化。这一环节是巩固和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按呈示习题、答疑辅导、总结提升三个步骤实施,操作要求如下:第一,练习内容定要精选。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前设计编制课堂练习的内容,精选典型性的习题,以达成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提升能力的目的。第二,答疑辅导要及时。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的思维障碍,分别针对知识疏漏点、思维障碍点、易错易混点进行强调,做到共性问题集体答疑辅导,个性问题个别答疑指导。第三,方法总结要概括。教师要分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概括化的语言总结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步骤,强调变式问题的特殊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3.保障条件。为保证课前探究的有效性,具体要求如下:第一,目标拟定要清晰。课堂探究每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贯穿“解疑释惑”这条目标主线,以达成内化知识、习得技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环节设计要创新。课堂探究环节具有选择性,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具体课型自主选择,四个环节并非必须全部实施,可选择2—4个环节。第三,实施流程要灵活。课堂教学的环节具有多开端性,根据课型、学情、任务和具体教学情境进行创新,可以任何一个环节作为起始环节,优化组合为最有效的实施流程。第四,媒体技术要融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背景材料的介绍、练习题展示、解题过程的演示等信息呈现方式,要恰当选择媒体手段,体现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练测

课后实练是指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编制一定量的习题或检测题,组织安排学生在特定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和考试检测,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升能力的过程。

1.基本内涵。“一核”,即课后练测阶段的核心目标——实练提能,指学生通过实践练习,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四维”,即练测阶段的四个基本环节,概括为“三练一测”——课时练、变式练、拓展练、单元测。课时练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练习,以巩固课堂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限时练是针对一周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编制的综合性练习题,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练习是针对班情实际,分层次编制阶梯式练习题,学生通过训练拓展能力,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测”,指单元学习结束后的综合检测,主要针对单元学习内容,编制综合性检测卷,通过考试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反馈教学情况。

图3 探究阶段“三导一习”流程结构

2.操作流程。课后实践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按以下流程操作:第一,课时练。教师针对每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根据课堂学习效果,精准设计课时练习内容,以夯实基础知识,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二,变式练。教师根据一周教学内容,编制一张变式训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训练学生解决变式类问题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书写及答题习惯。第三,拓展练。教师根据一周学习内容,编制综合性拓展训练卷,学生利用课外或周末时间完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第四,单元测。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在每个学习单元结束后,编制一套检测性试卷,统一进行考试检测,掌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知识疏漏,并及时指导纠错。

图4 练测阶段“三练一测”流程结构

3.保障条件。课后练测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编制练习和测试内容,实现巩固知识技能和提升能力的目的。为保证其实施效果,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提高针对性。各种练测内容和难度要适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力水平实际难度和容量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提高练测的实效性。第二,减轻学习负担。各类练测卷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精选典型习题,避免重复性的内容浪费学生的时间,避免过难的要求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三,及时答疑辅导。教师要切实督促学生完成每项练习任务,做到及时批改,通过有效途径及时解疑辅导,对共性问题进行有效点评,确保目标达成。第四,学校要为教师练测题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源,学科组要发挥团队共同体的作用分工协作,提前安排任务,针对学情实际编制符合学情实际的练测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