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思考与改进

二 思考与改进

(一)坚持课前生疑、课上释疑

对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后仍存在的疑难点进行数据收集,在教学设计上围绕疑难点开展“探展讲习”四个环节,探究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四种表达规律的式子,小组成员动手拼接正方形,两名代表利用小黑板展示,配合讲解了其中的三种,老师补充讲解一种,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效率比较高,认知也比较全面。必须长期坚持课前生疑、课上释疑的“一核”中心思想。

(二)课前预设不够充分

在数火柴棒的游戏时,小组代表发言的学生跳过正方形个数为100个的假设,直接归纳出当正方形数量为a时的规律式1+3n,导致课堂进度出现跳跃,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跟上思维,导致产生疑惑。此时面临两难选择:停下来从数字生成规律式,优生在老师详细讲解已掌握的部分时会觉得索然无味,可能会走神。继续推进课堂内容进度,就忽略了中等偏下的学生,课堂上没有将学生产生的疑惑解决,探展生疑的价值大打折扣。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不能齐步走,优生、中等生和潜力生的课堂进度不同,我却没有在课前通过设计规避或提前预设后留有应对方案,说明本节课的预设不充分。

(三)课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认识书写规则环节,花了将近8分钟完成填写并让学生尝试总结。导致学生完成课堂测试后没有足够充分的评价和交流时间,只是匆匆对了答案,讲解了两个题目。可以改进为把认识书写规则调到完成课堂测试后,迅速做完后直接对答案并讲评,然后引出含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练习中感知书写规则,做细微的调整,最终自然生成对书写规则的正确认知,体现感知的递进梯度层次。

(四)教学模具的制作不够精良

小组探展讲的活动是拼接正方形并展示讲解,教学模具是小黑板、圆形磁吸以及纸质版的正方形和边。课前为8个小组配套一块小黑板,10个圆形磁吸以及正方形和边在文件袋里。小组合作探索时部分成员明显对教学模具不熟悉,经历短暂的摸索后才掌握拼接的规律,不够精良的模具压缩了学生生成规律式所需的时间,导致学生探索不充分,没能得出第三和第四种规律式的表达形式。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讲解后,将拼接的图形从小黑板转移到移动黑板的过程,费时较多,需要研发更精良的教学模具,满足灵活移动的需要。

(五)个别小组探究不深入

本节课中,陈宛如、沈梦婷、郑泽林、孙艺萌、吴孙豪、邱宇等组员能带领本组成员积极开展探究和展示两个环节的活动。小组成员们拿到模具后能迅速地在小黑板上进行拼接,有组员分享题目答案和自己对规律式的想法,引出本组的热烈讨论,高效而且具有针对性。但有个别小组,组员动手能力较弱,不善言辞,探究过程中不温不火,能生成题目的答案,但探究不深入,无法讨论出规律式的多种做法,探究和展示环节的效率不高。这反映出教师对这部分小组的指导不够细致,也没有培养出能引导小组积极开展合作探究的灵魂人物,之后教学中需针对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