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民族学教学与研究 第1辑》简介
《考古学民族学教学与研究 第1辑》这本书是由.刘再聪,胡小鹏主编创作的,《考古学民族学教学与研究 第1辑》共有245章节
1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田 澍 副组长 杨鹏飞 成 员 刘再聪 何玉红 李迎新 柴 蓉 尚季芳...
2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丛书编纂委员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田 澍 刘再聪 何玉红 李并成 李建国 李晓英 李积顺 杨鹏飞 张德芳 尚季芳 赵文洪 胡小鹏 党庆兰 潘春辉...
3
目录
目 录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丛书编纂委员会 研究篇 浅谈解放以来甘肃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
4
研究篇
...
5
浅谈解放以来甘肃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谢俊义 伍德煦 【作者简介】谢俊义,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伍德煦,甘肃师范大学教授。 甘肃地处亚洲腹部,平面地理位置正在祖国中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
6
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火葬墓的类型与分布
陈洪海 【作者简介】陈洪海,西北大学教授。 1945年夏鼐先生在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发掘清理了几座寺洼文化墓葬,首次记述了火葬墓的发现:“第零号墓,将骨灰盛在陶罐...
7
略论甘肃仰韶文化的类属和社会性质
伍德煦 【作者简介】伍德煦,西北师范学院教授。 甘肃境内发现的远古文化,大体上属于原始社会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特别自新中国建立以...
8
一、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是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继续和发展
众所周知,仰韶文化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原地区(陕西、河南、山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解放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新石器时...
9
二、对甘肃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的初步探讨
甘肃仰韶文化中所包括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从C14测定的年代数据看,前后发展经历了将近一千余年的长期过程。关于甘肃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问题,过去由于资...
10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
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 甘肃省博物馆 *本文蒙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孔宪武教授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俞德浚教授指导和审阅;并在西北师院植物研究所吴凤娇、彭伯异二...
11
一、稷
林家遗址中的稷储藏在袋状窖穴内,窖穴的口部直径0.8、深2、底径2.5米。一个窖穴中稷的堆积层厚约0.4米,体积约为1.8立方米,其秆、叶及带着小穗的圆锥花序虽...
12
二、大麻
图1 大麻子是在林家遗址的8号房子里第10及11号二个残破的粗陶罐中发现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大部分都保存较好,外形完整,果壳已炭化。果实为瘦果,呈卵状,稍扁,长...
13
三、讨论
林家遗址中发现储藏有这样大量的稷的果实,以及保存着如此完好的稷的植株的遗体,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所罕见的,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一项重要发现。 稷的堆积储...
14
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5
一、总说
甘肃是彩陶最丰富的产地。据过去调查所知,首先为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的洮沙、临洮、宁定(现广通自治县)、临夏各地;次之为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
16
二、雁儿湾的仰韶灰坑
此坑为铁路工人挖方所发现。坑址在兰州城正东的黄河南岸、距城约10公里的桑园子乡的雁儿湾台地上。坑边紧临黄河,全部遗址可能已有部分早被河水所冲毁。台地高出河面约8...
17
三、白道沟坪的窑场和墓葬
白道沟坪是一个黄土台地,距兰州城东黄河北岸约11公里,高出河面约60余米的几个小坪组成的。北边靠山,南边紧临黄坷,河沿以下,尚有高出河面约10米左右的平地,现为...
18
(一)白道沟坪的制陶窑场
白道沟坪,经我会调查发掘的结果,知道墓葬集中在刘家坪,遗址、窑场集中在徐家坪。在刘家坪,我们曾作过面积达120平方米的探方,仅找出扁圆形短鬲足一个(高5厘米,内...
19
(二)白道沟坪的墓葬
1.墓葬的形制 墓葬的数量和遗迹,因已被挖土方所破毁,我们无从知悉,仅收集到153个陶器。我们自己清理发掘的墓葬共有24座,均在刘家坪,有11座是比较完整的。墓...
20
(三)白道沟坪零星出土的器物(图版肆,1—9)
在白道沟坪沿铁路线东西约3公里余的范围内(即包括刘家坪、徐家坪、圆坪子三个小坪),都有彩陶片、泥质红素陶片和带有点线纹、刻划纹、附加土条纹或素面无纹等等的夹砂粗...
21
十里店新发现的屈肢葬与交肢葬
何乐夫 【作者简介】何乐夫,西北师范学院教授。 自从人类知道用埋葬方法来掩埋死人以后,其放置尸体的姿式,大约可分为直肢葬、屈肢葬,与交肢葬三种(据现在已发现者而...
22
尕马台发现齐家文化铜镜研究
陈亚军 【作者简介】陈亚军,西北民族大学讲师。...
23
一、前言
...
24
(一)发现概况
尕马台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之南0.5公里,地处黄河南岸第二台地,北距黄河约1公里,高出黄河现水面约60米,台地平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
25
(二)研究检视
自从这柄铜镜发现以来[4],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主要则是根据其及其齐家文化发现其他铜器讨论中国古代铜器的起源问题,如李虎侯从不造成破坏的方法入手,使用放射化分...
26
二、年代考订
尕马台遗址的第①层为扰乱层,第②③层为文化堆积层,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应该是一处以马家窑文化为主体的居住址,后被齐家文化墓地打破。尕马台墓地发现的这批墓葬随葬陶器...
27
三、使用方式
据发掘者报道,这柄铜镜(M25:6)镜面平滑,镜背面有钮,且镜的边缘钻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一道凹形细绳纹的痕迹,在清理时发现有木质镜柄,镜柄应是通过镜缘的双孔...
28
四、装饰艺术
尕马台M25出土铜镜的镜背绕镜钮起两凸弦纹圈,将整个镜背[38]分为圆形钮座、镜缘、主区三部分,镜钮已残,形制不明,镜缘较窄,沿着镜缘分布有七块大小不等扇形,每...
29
五、用途
这柄铜镜出土时位于M25死者的胸前,死者为俯身直肢葬,这柄铜镜在死者胸部位置,可以看出,这面铜镜并非仅是用来照容,而有其他的用途。 欧亚很多民族视铜镜为神物,在...
30
六、渊源
中国境内的铜镜发现大体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黄河下游和渭水流域的河南、陕西,二是中国北方长城沿线的内蒙古、辽宁和河北及东北地区,三是甘肃、青海、新疆相互毗邻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