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丝绸之路学”研究状况

(一)国外“丝绸之路学”研究状况

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时,“丝绸之路学”就具有了国际性。从事该学科研究和教学的机构遍及欧亚许多国家,其中,法国的研究传统最为久远。从1822年以来,相继成立了法国亚细亚学会、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中亚研究中心和高地研究中心、法兰西远东学院、法国汉学研究所、突厥研究所、藏学研究中心、蒙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出现了雷慕沙、沙畹、戴密微、石泰安、拉露、马伯乐、韩百诗、汉密尔敦等著名学者。日本对“丝绸之路学”的专题性研究成就也非常突出,许多学者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他们更加关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机能,形成了日本学术界研究丝绸之路的独特视角和文化价值观,从而使丝绸之路研究成为日本东洋史研究的热点,甚至一度成为日本中亚史研究的主线。

在我国,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系统关注首推清季的“西北舆地”学派。该学派在汇集、整理西北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方面有破冰之功,成绩十分显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仆仆于西北大漠,并将考察成果与教学联系,开创中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学”新局面。陈寅恪、向达等著名学者在清华、北大开设“西域史”等课程,将“丝绸之路学”课程的相关内容正式引入课堂。进入八十年代,全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并形成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队伍和实体,相对集中的地区有北京(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甘肃(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新疆社科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陕西(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另外,还有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其中季羡林主持的“西域研究读书班”持续了十年多的时间,南京大学刘迎胜开设的《丝绸之路与中国》课程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