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思想性和国际学术交流
“丝绸之路”概念由德国学者提出,“丝绸之路”考古热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丝绸之路学”课程中思想性和国际性非常鲜明。19世纪晚期开始的丝绸之路考古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势力对中国西北文物的不法盗掘。后来的情况显示,这些国家在研究、保护文物方面有着非常值得肯定的贡献,但盗掘文物的性质永远不能改变,盗掘文物的行为和保存文物及研究成果的取得当区别对待。这一点,是“丝绸之路学”等学科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在课堂讲授中适度强调、合理突出学科的思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重视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是“丝绸之路学”学科的需求,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有效动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丝绸之路文书整理和研究为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及日本等国有学者间的互访及学术交流。进入新世纪,西北师范大学新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在国家汉办领导下,西北师范大学在中亚、非洲、东欧一些国家开办孔子学院,派出教师任教。文史学院与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系签订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及共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项目等合作意向书。
“丝绸之路”横贯欧亚,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丝绸之路文物散居世界各地,“丝绸之路学”为各国关注。目前,将“丝绸之路”整体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已成为沿线各国的共识。这一举措是“丝绸之路”社会价值的最好表现,也将成为推动“丝绸之路学”课程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学科的世界性和课程设置的地域性,西北师范大学位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当立足西北,面向世界。我们相信,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在国内外学界的关怀及国家教育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将更加受到学生及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本文以《居丝绸之路古道 开“丝绸之路学”课程——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为题原刊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