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戏戏兽题材
戏兽题材位于画像砖上格的左半部,即墓主夫妇的对面,以供墓主夫妇观赏。画面中仅一人在表演。表演者头着小冠,着交领短衣,衣上有花纹,着窄袖,腰系带,下着裤,足着短靴,右手持物,形似盾,左手似持长杆(画面不清)。单腿跪姿,面部扭向墓主人。花纹短衣、短靴的服饰特征,为胡人装扮,而一腿着地一腿蹲立的跪姿,也为胡人所用的姿态。但头上却为汉式帽即小冠。其身前蹲坐一只兽,兽前足直立于地,后股着地,长尾上扬,形似狮或虎。
百戏题材在汉代墓室绘画中,与宴饮题材相配,主要为各类技巧性的动作即所谓的杂技表演,如叠案、跳丸、顶杠、倒立或鱼龙漫戏等,在宴饮时供主人和宾客欣赏以助兴。这其中就包括戏兽一种。戏兽题材在汉代以来的墓室中虽不多见,但也并非罕见。戏兽者中也有胡人形象,汉代图像中的戏兽图像,基本表现的是人与兽相斗,且斗兽者的胡人形象大多着尖帽,呈立姿,兽显得凶猛[10](图12)。
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室画像中百戏表演的题材少见,仅在西凉初期的酒泉丁家闸五号墓中有百戏题材。百戏图位于墓室西壁中央乐伎的下方,有倒立等内容,一望可知为汉代以来的传统题材。未出现戏兽内容。
在北朝时期的佛教图像中可以见到戏兽图像的踪迹。华亭南川北魏造像碑的主尊像下部,雕刻双狮供宝内容,中央有一对胡人,身着短衣,腰系带,下着短靴,其身侧各有一狮,呈蹲姿,这里的蹲狮与祁家湾墓的兽的姿态较为相似。但这里不见有胡人单腿着地式的跪姿[11]。泾川南石窟寺北魏永平二年(510年)的碑额上,有胡人戏狮,狮呈蹲姿,大尾上扬,面向胡人,胡人上着短衣,腰系带,跪于狮前[12](图13)。从碑上图像的相似性,说明了祁家湾画像砖与北魏佛造像中戏狮图的共同点。在大同出土了一件石灯,为北魏时期(386—534年)文物,应出自墓葬。其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西域胡人特征高鼻大眼,身着胡服,头戴胡帽。他单腿跪立,左手紧紧地按着狮头,呈驯狮状[13](图14)。也说明在墓室图像与佛教图像中,戏狮图像在此时均较为普遍。但出现在墓室中仍属少见题材,仅见此祁家湾墓葬一例,可能是受到佛教题材的影响。我们看到双狮与胡人配置在一起作为佛教供养的例子,一直到唐代仍然可以见到。唐代及其以后在墓室图像中多见的,是驯兽题材,而非自汉代以来供观赏的戏兽。另外,从佛教图像的戏狮和墓室图像的戏狮来看,狮的姿态温和,应是供观赏的技巧展示,说明佛教造像上的戏狮图像,其目的是娱神。
祁家湾M369中出现戏狮的题材,多出现在佛教题材里的现象,至少说明这个题材并非是汉代以来百戏传统题材的继承,而应属于新出现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