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代墓室壁画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三、甘肃古代墓室壁画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十六国基本上是一个分裂的时代。由于政权分立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而军事征伐、人口迁徙、宗教传播等又为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条件,为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交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个地区物质文化的面貌,往往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发生突变。河西地区基本上保留了汉代“厚葬”传统。在中原战乱不息的十六国时期,河西担当着保存和传递中原文化的重要角色。酒泉、敦煌一带墓门以上砖砌的楼阁状照墙在陕西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可以见到。陕北汉画像石墓墓门的装饰与河西地区照墙上所表现的观念十分接近。这些门楣中央的楼阁形式极像河西地区墓葬照墙上“天门”,有的简直是“天宫”的写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汉代画像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在河西地区没有被继承下来,如三皇五帝、刺客忠臣、孝子列女等。汉代最常见的车马出行图像在河西已大为简化。总体上看来,河西墓葬壁画的题材所反映的是汉代以来人们观念中死后最基本、最必须的要求。河西墓葬照墙上门楼的营造与装饰发展定型后,可能反过来又影响到关中的墓葬。陕西华阴发现的北魏杨舒墓墓门以上的照墙就用砖雕砌成仿木的斗栱和屋顶,中间仍保留一个假门,这很可能受到河西葬俗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美术史的过渡时期,一方面继承、改造了汉代以来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产生了许多对后继时代有深远影响的新因素。河西墓室壁画有助于人们了解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从技巧上看,河西壁画对题材加以概括和提炼,以精练的笔墨表现比较复杂的事物。壁画的线描起笔收笔明显,波磔分明,奔腾豪放,运动感很强。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绘画,为敦煌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唐代模印砖生动地刻画出西域胡人形象,反映了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河西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情景。宋金时期的墓葬砖雕题材丰富,多有二十四孝的内容,还有较多的模仿、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场景,以及大量的动物、装饰花纹图案。西夏的雕砖图案华美规整,雕刻技法娴熟,构图生动,线条流畅,布局紧密,层次分明,是一批难得的西夏时期砖雕艺术珍品。

在古代,甘肃地区既是中原、西域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艺术。

本文以《地下的精彩世界——甘肃古代墓室砖画艺术撷英》为题原刊于《美术研究》2008年第3期

【注释】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考古》(北京)2003年第6期。

[5]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8,《大正藏》第25册;竺法护译:《普曜经》卷2《欲生时三十二瑞品第五》,《大正藏》第3册。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湾》,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7]甘肃省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砖墓》,《文物》2002年第1期。

[8]陈贤儒:《甘肃陇西县的宋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9期;许俊臣:《甘肃镇原县出土北宋浮雕画砖》,《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合水县三座宋墓测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3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天水市王家新窑宋代雕砖墓》,《考古》2002年第11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会宁宋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

[9]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州中山林金代雕砖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平凉地区博物馆:《甘肃静宁发现金代墓葬》,《考古》1985年第9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甘肃临夏金代砖雕墓》,《文物》1994年第12期;魏文斌等:《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10]宁笃学等:《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宁笃学:《武威西郊发现西夏墓》,《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