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考古资料主要是通过调查和发掘来获得。要想顺利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且科学、准确地使用考古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容易。所以,很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考古发掘的方法。要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原理,“文化层”的形成以及打破、叠压关系,如何开探方,如何科学地清理地层及其遗迹遗物等。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类型学,如出土物的清理,如何分型分式以及绘图、拍照等。调查报告和发掘报告是公布考古资料的主要方式。应当介绍报告的编写过程,总体结构和基本内容,除了文字部分以外,还有线图和图版的查阅。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边疆考古的内容。
田野考古是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田野考古实习,与考古、文博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参与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各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地层学、类型学,学会判断地层、解释地层、清理发掘。完全可以相信,经过田野工作的锻炼,同学们对考古学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考古资料的使用必然会更加科学、严谨。
适当介绍考古学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应用到考古学的各个方面。遗址的勘察、遗存的保护,都离不开物理学、化学的专门技术。古代遗迹、遗物包含了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仅凭直观观察和传统技术还不足以充分了解,使用科技手段会取得很多可靠的研究成果,如金相分析、光谱分析、放射性碳素断代等。人骨鉴定和分析,不仅能够确定性别、年龄和人种,对于古人病理、食谱、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判断也有重大意义。孢粉分析等可以帮助了解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的变迁。对西北古代民族人种成分的分析,有助于解决这些民族的渊源、流向等重大学术问题。
除了讲授西北边疆考古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并介绍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尤其是边疆及毗邻地区的考古新资料[3]。在教材以外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鼓励同学们深入思考,组织专题讨论,针对某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同时,可以考虑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指导,介绍学术动态和热点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西北边疆考古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划分,即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由于西北边疆处在文明交汇的前沿地带,境外主要是周邻国家的考古资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前面已经提到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对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青铜文化起源产生的影响,而且中亚一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楚斯特文化、斯基泰文化都曾经影响新疆地区。即使是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哈密、巴里坤等被认为传统上受东来文化影响的地方,考古资料中也常见中亚甚至是西亚文化的因素。同时,在外贝加尔草原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许多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过商周时期的陶鬲,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因此在讲课时,还要重视周边国家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要求学生积极涉猎外文资料。因为每一处遗迹、每一件遗物、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证明着历史的真实性。
本文以《“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建设初探》为题原刊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注释】
[1]汤惠生:《条析与整合——读水涛的〈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2]李东红:《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3]吉林大学中国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中国边疆考古的新视野——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纪要》,《考古》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