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土器物

一、出土器物

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共三百四十余件(见附表)。铜器(包括饰件)达三百二十四件,内有铭文的十二件。其中铭文作“潶伯”的三件铜器,其花纹、风格与其它铜器不同(图2)。这批成组的西周铜器的发现,在我省解放以来还是第一次,为研究周代在甘肃地区的历史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大部分铜器制作精美,纹饰华丽,铭文清晰,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图2 “潶伯”尊

白草坡出土的铜器,从形制、花纹、铭文、器物组合等各方面观察,都呈现出殷的风格和西周前期的特征,现分述于下:

(一)铭文 在出土的角、爵、尊、盉等器的铭文中有“父丁”“父辛”“母辛”“父己”等,这些都是殷商和西周习用的“以日为名”的器皿。同时,铜器铭文中,亦有商末周初器物中所常见的“”“”等族徽图形,与作于成王时的周献侯鼎和周代的旂鼎铭文中的图形徽识[1]及成王时的员鼎等铭文中的族徽相同[2]

(二)器形与花纹 西周初期青铜器的制作,多沿殷制。此墓青铜器的造型浑厚凝重,花纹多为云雷纹、饕餮纹和夔龙纹,具有商代风格。郭沫若同志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一书中指出:“凡周初之鼎与殷制相同,足均高而作圆柱形,上大下小”。此墓出土的方鼎、圆鼎共7件,其足均为圆柱形,而无蹄足的形制。如圆鼎同殷商庚午父乙鼎[3]和父乙鼎[4]、方鼎同商或周初己鼎[5]很近似;二直筒卣与竟且辛卣[6]的花纹虽不尽同,但器形一样。簋则同美帝掠去的A210号簋相同[7],爵与殷的父丁爵[8],觯与殷或西周初期的觯[9]相似等等。如此相近的器物是很多的。

(三)器物的组合 在器物组合方面,爵、角、斝、盉、尊、曲柄挹酒的铜勺等,盛行于殷和西周初期,在西周中期以后,爵和卣就极为少见了。无盖的双耳簋,也是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成、康、昭、穆之时,到中期以后,即极为少见。此墓的器物组合和西周早期墓葬器物的组合是一样的。

另外,出土的铜兵器中,也没有铜戟出现。而出土的三十二件铜戈中,有二十四件为无胡无穿,八件为短胡一穿,它既有殷的戈式,也有周的戈式,呈显出从商到周的早期交叉过渡之特征。